敲戏曲板鼓的棍子叫什么?板鼓的戏曲应用
1、敲戏曲板鼓的棍子叫什么?
戏曲“板鼓的棍子”,行内人都叫它“鼓键子”。它是两条筷子大小的竹子千挑万选选出来的。 这种鼓键子需要非常优质的竹子,长的要直溜,不能有弯曲,长的竹子要成熟,结实。不会变形。由于是敲击底鼓,几万次也不会有‘开裂’才是好鼓键子。由于要求严格,所以价格不便宜。 底鼓是用皮子蒙上特制的陈硬木制成的,中间只留茶杯底大小的皮质空处,下面木头是掏空的,只有这1小块皮质被人敲击,形状确实像相声里说的‘皮洗脸盆’1样,不过使用中这只‘皮洗脸盆’是‘扣着’使用的,下面用木质3脚架,皮革条支托,保证底鼓底部的悬空发出特有尖利的声响,鼓师用鼓键子来敲击底鼓,指挥整个乐队武场:大锣、铙钹、小锣、堂鼓的‘锣鼓经’,不少的戏剧团体,鼓师还要用鼓键子指挥整个乐队的节奏,就像指挥家的指挥棒。 小小的鼓键子在乐队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板鼓的戏曲应用
板鼓构造独特,音色清脆。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禅亩卜剧、越剧、汉剧、豫剧、河北梆子贺穗、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行指挥外,还与拍板耐衫1起为唱腔打节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以及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
3、什么为板鼓?
板鼓,因常与拍板由1人兼奏而得名。又称单皮(1面蒙皮)、班鼓(过去戏班专用)。是纳西、土家、侗、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纳西族称环鼓。流行于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及全国各地。历史较久远,隋唐时期已用于隋9部乐、唐十部乐的“清乐”中,当时称为节鼓。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广泛用于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清代还称搭鼓,《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鼓身形体矮小,呈扁圆形,用色木、桦木、槐木、桑木、榆木、榉木或柚木等硬质木料制作,尤以使用紫檀、红木为最佳。由5块厚木板拼粘而成,鼓框上厚下薄,内腔上小下大,鼓膛剖面呈8字形。近年为节约贵重木材,多采用色木或榆木作外圈鼓框,靠鼓心的1圈内腔用紫檀或红木制作,嵌在内圈,称为鼓牙。鼓框表面中间高、4周低、呈漫坡形,上面蒙以牛皮或猪皮,皮边直蒙到鼓框下端,周围用3排铁钉固定,下部并用铁圈箍紧。板鼓表面绝大部分是木制板面,中间振动发音的鼓面较小。蒙皮的鼓膛部分称作鼓光,是敲击发音部位,板鼓发音的高低,取决于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紧。板鼓规格尺寸不
1、鼓膛大小有别,但从外部量之,鼓面直径均为25厘米、鼓边均高9.5厘米。鼓膛分为大、中、小3种。小膛板鼓,内膛直径仅5厘米、内膛高11.5厘米、内膛下口直径23.5厘米,发音高亢脆亮,主要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及器乐合奏;大膛板鼓,内膛直径10厘米、内膛高11厘米、内膛下口直径24.5厘米,发音宽亮淳厚,主要用于独奏或十番鼓器乐合奏;中膛板鼓,内膛直径8厘米,内膛高11.2厘米、内膛下口直径24厘米,发音介于大、小膛板鼓之间,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越剧、陕北和山西的地方戏曲伴奏。在戏曲乐队中,板鼓与拍板并用,由1人兼奏,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演奏者被称之为“鼓佬”、“鼓师”。以各种击鼓手势和击音指挥乐队。又与拍板1起标志唱腔节奏,为演员的各种身段和动作伴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演奏板鼓,将鼓吊于木架上,用两根藤或竹制鼓箭敲击,不仅鼓心、鼓边发音高低有别,使用点箭(鼓箭点击鼓面)或满箭(平击鼓面)发音也不同。有双打(双手持箭齐打或交替滚奏)、单打(右手持箭击鼓,左手持拍板敲击)、闷打(左箭压住鼓面,右箭打鼓面,发出闷音)等技巧。在民间器乐合奏,如“十番鼓”、“十番锣鼓”中与同鼓并用,由1人兼奏,居领奏地位。纳西族称板鼓为环鼓,形制较京剧用小膛板鼓略小,用于纳西族洞经音乐,以单箭击奏,在合奏中通常由副指挥(纳西族称副善长)演奏。在土家族民间,用于丝弦锣鼓。在侗族民间,用于吹打乐队中。
4、板鼓的主要种类
板鼓因适用的剧种不同,而在规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仅有5厘米,鼓中间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径23.5厘米,发音高亢脆亮,主要用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适用范围较广。大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10厘米,鼓中间高11厘米,鼓下口直径24.5厘米,发音宽亮淳厚,适于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独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8厘米,鼓中间高11.2厘米,鼓下口直径24厘米,发音介于大、小膛板鼓之间,多用于越剧、陕北和山西的地方戏曲伴奏,并在器乐合奏中使用。板鼓分为几种,鼓面大的音低,小的音高,它们各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南方十番鼓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较大;京剧和其它1些地方戏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较小。在板鼓上,鼓心和鼓边,发音高低不同。演奏时用点签(用鼓签点击鼓面)和用满签(用鼓签平击鼓面)能发出不同的声响,结合着力度的轻重,鼓点的疏密缓急,杰出的鼓手,常能作出多样的变化。 演奏板鼓时,将鼓吊于木架上,使用两根藤或竹制的鼓箭敲击,不仅鼓心、鼓边发音高低有别,而且因使用了点箭(用鼓箭点击鼓面)或满箭(用鼓箭平击鼓面),发出的音响也不同。
5、敲戏曲板鼓的棍子叫什么
戏曲“板鼓的棍子”,行内人都叫它“鼓键子”。它是两条筷子大小的竹子千挑万选选出来的。 这种鼓键子需要非常优质的竹子,长的要直溜,不能有弯曲,长的竹子要成熟,结实。不会变形。由于是敲击底鼓,几万次也不会有‘开裂’才是好鼓键子。由于要求严格,所以价格不便宜。 底鼓是用皮子蒙上特制的陈硬木制成的,中间只留茶杯底大小的皮质空处,下面木头是掏空的,只有这1小块皮质被人敲击,形状确实像相声里说的‘皮洗脸盆’1样,不过使用中这只‘皮洗脸盆’是‘扣着’使用的,下面用木质3脚架,皮革条支托,保证底鼓底部的悬空发出特有尖利的声响,鼓师用鼓键子来敲击底鼓,指挥整个乐队武场:大锣、铙钹、小锣、堂鼓的‘锣鼓经’,不少的戏剧团体,鼓师还要用鼓键子指挥整个乐队的节奏,就像指挥家的指挥棒。 小小的鼓键子在乐队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6、豫剧用什么板鼓
板鼓:常与拍板由1人兼奏而得名,并有“单皮”(1面蒙皮)和“班鼓”(过去戏班专用)之称,是中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那时称为“节鼓”。 板鼓构造独特,音色清脆。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剧、越剧、汉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行指挥外,还与拍板1起为唱腔打节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以及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 板鼓是形体矮小的单面鼓,鼓身用色木、桦木、槐木、桑木、榉木或柚木等硬质木料制作,由5块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径25厘米,但绝大部分是木质板面,中间振动发音的鼓面仅有5~10厘米,鼓膛呈8字形,鼓边高9.5厘米。鼓皮用牛皮,张紧于整个板面直到底边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击发音部位。板鼓发音的高低,取决于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紧。为保持鼓皮的张力,所钉鼓钉较多,并在底部箍以铁圈。 板鼓因适用的剧种不同,而在规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仅有5厘米,鼓中间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径23.5厘米,发音高亢脆亮,主要用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适用范围较广。 大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10厘米,鼓中间高11厘米,鼓下口直径24.5厘米,发音宽亮淳厚,适于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独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8厘米,鼓中间高11.2厘米,鼓下口直径24厘米,发音介于大、小膛板鼓之间,多用于越剧、陕北和山西的地方戏曲伴奏,并在器乐合奏中使用。 板鼓分高音和低音,鼓面大的音低,鼓面小的音高,它们各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南方十番鼓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较大;京剧和其它1些地方戏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较小。在板鼓上,鼓心和鼓边,发音高低不同。演奏时用点签(用鼓签点击鼓面)和用满签(用鼓签平击鼓面)能发出不同的声响,结合着力度的轻重,鼓点的疏密缓急,杰出的鼓手,常能作出多样的变化。 演奏时,将板鼓空悬在系有绳子的竹制或木制的鼓架上,用两根藤或竹制鼓箭敲击,不仅鼓心、鼓边发音高低有别,使用点箭(用鼓箭点击鼓面)或满箭(平击鼓面)发音也不同,有双打(双手持箭齐打或交替滚奏) 、单打(右手执箭击鼓,左手持拍板敲击)、闷打(左箭压住鼓面,右箭打鼓面,发出闷音)等技巧。 在戏曲乐队中,板鼓和拍板并用,由1人兼奏,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它还是武场的灵魂。演奏者被称为“鼓佬”、“鼓师”,以各种击鼓手势和击音指挥乐队,又与拍板1起标志唱腔节奏,为演员的各种身段和动作伴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在民间器乐合奏十番鼓、十番锣鼓中,板鼓与同鼓(堂鼓之1种)并用,由1人兼奏, 居领奏地位,可奏出风格迥异的鼓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