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传统文化的介绍,关于广东海陆丰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
1、广东传统文化的介绍
广东木偶戏 我国木偶戏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清。古时称“傀儡戏”。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传入。新中国成立后,木偶戏艺术得到很大发展,1956年,广州市创办广东省木偶剧团,创作出富有南国特色的木偶艺术。木偶造型精雕细刻,神采各异,传神逼真,栩栩如生。剧目有:《芙蓉仙子》,《张羽煮海》,《孙悟空3打白骨精》,《哪吒闹海》,《孙悟空3调芭蕉扇》等。广东木偶剧团的木偶艺术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名,曾获罗马尼亚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银质奖章,深得各国艺术界的赞赏。8音班—锣鼓柜 粤曲产生、衍变和发展的150年,大体上经过5个阶段,第1阶段即为“8音班时期”。8音班演唱粤曲始于道光初叶。当时的粤剧未能满足广大农村观众要求,便出现了以粤曲清唱为主,人数不多的8音班。19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8音班十分盛行。据清光绪3年(1877年)的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达500多人。除为民间的喜庆、迎神等活动演唱外,还常到农村或小城镇演出,有些较小型和业余性质的8音班,将乐器放置在1个如花轿模样的大柜里,演奏时抬着柜“游行”,只奏不唱,人称锣鼓柜。南音 南音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常用曲牌,有说它是在木鱼,龙舟的基础上吸收扬州弹词(吴声)等曲种的曲调发展而成的,为了与广东以外的吴声区分,即以“南音”(南方曲调)名之,它比木鱼,龙舟的音乐性强,因而作为独立的曲种出现在舞台上的机会很多。南音的句格、声韵要求相当严整,有伴奏、有快板与过门音乐,旋律婉约优美,有着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早期的南音传唱范围多在文人雅士之中,传统作品也多是伤春怨梦之作。其中以《客途秋恨》、《叹5更》等最为流行,迄今传唱不衰。解放后则产生了《沙田夜活》等优秀作品。粤剧 戏曲剧种之1,流行于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美洲华侨聚居地区时有演出。于清雍正年间吸收各剧种特色,汇合南音、粤讴等形成粤剧。是广州的主要剧种。
2、关于广东海陆丰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
“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1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并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南溪村“滚地金龙”演出时由2人进入“龙身被套”,1人舞龙头,1人舞龙尾。整个表演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8个舞段,整个过程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精彩动作;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 伴奏,大唢呐按不同的情节表演而吹奏不同的曲调。“滚地金龙”曾多次参加省及国家级比赛,获得荣誉。 钱鼓舞,俗称踏钱鼓,有钱鼓“迎春”之说。流传于汕尾市,由闽南传入,距今750年历史。 钱鼓舞有“双人舞”、“4人舞”、“群舞”,载歌载舞,有人物、情节,动作优美、音乐典雅。唱腔衬词用“啰哩嗹”,是1种古老的梵曲。舞蹈动作有2套:1套属钱鼓的舞蹈动作,如击鼓、摇鼓、打鼓、抖鼓、抛鼓、接鼓等;另1套属串演故事的戏曲动作,如骑马、勒马、望楼、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相会等。两套动作糅合1起,天衣无缝。可以说,钱鼓舞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科学价值。 陆丰皮影戏是南宋末年由闽南移民带到海陆丰地区,潮俗民间亦称为“皮猴戏”。中国皮影有北路、南路之分,陆丰皮影戏是南路影戏仅存的1支、是我国3大皮影系统之1。 陆丰皮影是以兽皮(通常为牛皮)雕镂成影人,借灯光显影于屏幕来表演故事,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1,是集绘画、雕刻、制作、表演、音乐、舞台技艺于1体的综合艺术。皮影的绘画、雕刻精致、色彩鲜艳。表演剧目大多是白字戏,唱白字曲调,唱腔丰富,地方特色浓厚;表演细腻生动、形象逼真、传统古朴。 陆丰皮影戏作为海陆丰百姓镇鬼、驱邪、敬神、谢土等的民间信仰形式,在民间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海外许多华人对这1古老剧种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加强华人之间的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1定的作用。 海陆丰地区的许多文化习俗,可溯源于中原,寻根于浙、闽,有些发源于中原、浙、闽等地的古老民俗事象,在南方很多地方不易找到,而在海陆丰地区却盛行不衰。海陆丰地区的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滚地金龙5个项目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民俗风情,常成为专家学者探讨文化积淀的宝贵资源。 民间戏曲是海陆丰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明代以来,海陆丰保存着4个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稀有剧种: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正音)唱念,是1个多声腔、古老稀有的剧种。明初流入粤东,后扎根海陆丰。 正字戏有传统剧目2600多个,分文戏和武戏。文戏有唱腔,以曲牌体的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也称昆腔)为主,杂以乱弹、小调等。正音曲以“奚琴”领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唢呐伴奏;武戏(即提纲戏)没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渲染气氛。正字戏传统有红面、乌面、白面、正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帅主、公、婆、丑等十2行当。脸谱有毛面、水龟目、鹰咀、虎目等200多种图案。有“4大喜戏”《3元记》《5桂记》《满床笏》《月华缘》;“4大苦戏”《荆钗记》《葵花记》《琵琶记》《白兔记》和“4大弓马戏”《义忠烈》《千里驹》《铁弓缘》《马陵道》,统称十2真本戏。 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派宏大,尤其擅演“3国”连台本戏。 西秦戏系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又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逐渐游离本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西秦戏剧种(属乱弹系统)。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等十个行当,主要声腔有正线、西皮、2黄,还有少量昆腔、杂调。正线为本腔,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管弦乐)、“武畔(打击乐)。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打。西秦戏与台湾北管戏(又称乱弹)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白字戏,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海丰白字戏,潮人为区别潮州白字(潮剧)而称之为“南下白子”。分生、旦、丑、净、公、婆、贴7个行当,以演文戏见长,亦从正字戏中吸收部分提纲武戏;1般在上半夜演正字(讲官话),至下半夜才唱白字(讲方言),俗称“半夜反”。唱腔委婉深情,表演温柔细腻。 白字戏共有剧目1000多个,其中传统剧目200多个,多为传奇故事。全连戏(整本戏)较多,折子戏较少。有固定的脸谱、服饰、道具、曲牌等。音乐属曲牌连缀体,唱曲衬词多用“啊衣嗳”。分小锣戏、大锣戏两大类,小锣戏又分正板小锣戏、反线戏和民歌小调戏3种。小锣戏唱腔活泼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大锣戏音乐庄重典雅,具有高腔音乐特点。 在海陆丰地区,长期以来,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3个稀有剧种,除原有的国营专业剧团外,业余剧团遍布各处,蔚为大观,成为1种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几个稀有剧种本都来自外省,流行过许多地方,但最后都根植于斯,活跃于斯,充分说明海陆丰这个地区,善于兼容外来文化,同时也善于把外来文化融会创造为本土文化。 作为研究戏曲源流的“活化石”,海陆丰的几个稀有剧种1直备受专家学者的重视,盛赞之辞不绝于耳。独具特色的西秦、白字、正字等3个古老剧种,被称为是我国艺苑中3朵仍然喷发着浓香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戏曲瑰宝的组成部分。 海陆丰地区流传了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大体有神话、传说、故事、说唱、笑话、谚语、谜语、歇后语及民歌等。民歌分为北部的客家山歌、西部的尖米歌、东南部的渔歌和平原地区的福佬歌。 海陆丰地区民间音乐以管弦乐的“8音”、曲班、吹班最为常见有名,均可以说是从戏曲艺术中衍生出来的,与戏曲艺术1道,营造了极为浓厚的音乐氛围。“8音”以弦索为主,1般有8样乐器,设有馆址,称“8音馆”或“8音班”。所奏弦诗,与白字戏同。 民间舞蹈有狮子舞、钱鼓舞、英歌舞、红色妇女舞等,有不少经典之作,成为表演、参赛的保留节目。狮舞包括独角的麒麟和无角的“师姨”,以及客家地区的木头狮,统称“舞虎狮”。 此外,较著名的还有陆丰大安镇的“滚地金龙”和海丰公平的舞象。“滚地金龙”近年多次在表演中夺魁。钱鼓舞上世纪5十年代师承于汕尾镇1位叫李火奕的老人,从小镇跳到县城、省城、北京,赢得了声誉。李火奕因保留、传授钱鼓舞有功,被省文史馆聘为馆员,享受终身制薪金待遇。英歌舞以陆丰甲子镇最为有名,取材于梁山泊好汉的故事,108人画眉擦脸,双手执短棍,边舞边敲,互相呼应,配合默契,节奏强烈,十分壮观,最适宜在广场或游行时演出。
3、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戏曲剧种是什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戏曲剧种是京剧,昆曲,粤剧。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主要是在师徒之间进行传承,徒弟通过口头指导,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表演技能。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2008公布的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十番音乐(遂昌昆曲十番)被列为昆曲的扩展项目,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列为保护单位。同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其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是我国南方1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及港澳、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著名剧目有《帝女花》《秦香莲》《牡丹亭惊梦》《3娘教子》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广东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广东木偶戏】 中国木偶戏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清。古时称"傀儡戏"。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由闽西传入潮州。明、清两代,粤西的吴川、电白、高州、化州、廉江1带木偶戏相当兴盛,因此,人们称粤西地区是广东的"木偶之乡"。1949年后,木偶戏艺术得到很大发展。1956年,广州市创办广东省木偶剧团,创造出有南国特色的木偶艺术。木偶造型各异,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剧目创作主要有《芙蓉仙子》、《张羽煮海》、《孙悟空3打白骨精》、《哪吒闹海》、《孙悟空3调芭蕉扇》等。广东木偶剧团的木偶艺术,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名,曾获罗马尼亚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银质奖章。 广东木偶戏分为高州木偶戏和潮州铁枝木偶戏 木偶戏·高州木偶戏 广东省高州市
1、简要描述 高州木偶戏,也称"傀戏"、"傀仔戏",是1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高州木偶属杖头木偶,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百年来,高州木偶戏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高州市28个镇、街道办中23个有傀戏班。 在很多中老年人的心目中,"鬼仔戏"是儿时久远而温馨的记忆。在23十年前,在逢年过节或婚娶喜庆的日子,村民们都会不惜耗资请1台木偶戏,往往1个艺人1担箩筐1个布架子1个锣鼓几个木偶就成了1台木偶戏的全部"家当"。每当锣鼓1响,便人头挤拥,群众里3层外3层地将小小的木偶戏台围个水泄不通。那木偶戏艺人仿佛有3头6臂般,这边敲打锣钹,那边手脚并用将木偶舞弄得令人眼花缭乱,同时还要嘴里根据生、旦、净、丑不同角色唱出、说出不同腔调。歌声、笑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锣鼓声和木偶戏特有的音调在夜空中传得很远很远。
2、艺术特色 高州木偶戏的原始形态为单人木偶戏,由1名艺人表演,集唱、做、吹、打于1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1担木偶箱则可全部装下。逢年过节或农闲时,木偶艺人便肩挑着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厅中央,摆放1张方桌,则可以架设成为木偶表演舞台。高州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木偶艺人不仅能使木偶的头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灵活自如,还可令其眼、口张合生动逼真。表演时,可以令木偶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动作,1举1动,准确自然。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对白、锣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艺术,均由1个艺人完成。艺人熟练的操作技巧,明快的曲艺唱腔,激昂的锣鼓点击,令人赞叹不绝。 清末发展了中班。高州木偶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只需1小块空地就可以搭台演出;在时间上,1年4季都有演出,但以春季为最盛,元宵、年例和喜庆节日演出木偶戏娱神娱人。
3、表演特点 高州木偶戏以高州白话演出,唱词为7字诗体句式,唱腔称木偶腔,以高州山歌调为基础,以叙事方式进行。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传统剧目不下数百种。所演人物忠奸、善恶分明,对群众有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道德教化作用。高州木偶像头雕刻精巧,表演技艺精湛,偶像可作眨眼、喷烟喷火、杀头等高难度动作;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1身,是1门融会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是优秀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先有傀戏,后有人戏"。高州木偶戏对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民族民俗文化史、社区史和建设新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4、现状 高州木偶戏现在面临生存危机和失传的危险。社会转型,强势经济冲击,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观众剧减使高州木偶戏生存发生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1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钵,社会上也难找人传承,高州木偶戏确实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5、广东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我国岭南的传统文化包含以下内容:
1、粤菜是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猜搏客家菜的总称,为中国4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1帜。吃在广东既体现了广东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搭兆碧化。粤菜是广东文化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
2、粤剧广东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1,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粤剧名列于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广西渔鼓地方曲种。流行于桂林、柳州1带。据说从湖南传入桂林衍变而成。因语调特点和演唱风格不同,可分为桂知举林渔鼓、宜州渔鼓、全州渔鼓等支派。演唱者手抱渔鼓,执简板边打边唱。传统曲目有《隋唐传》、《天宝图》、《万花楼》等。多用1人主唱众人伴唱形式。唱腔有南路、北路之分。南路唱腔柔和婉转,北路唱腔高亢明朗。伴奏乐器有渔鼓、简板、碟子等。
6、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C D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A项正确,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与京剧、黄梅戏、评剧、越剧并称中国5大剧种。B项错误,《霸王别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1,主角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妃虞姬。清逸居士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项羽本纪》编写而成,包括《9里山》《楚汉争》《亡乌江》《十面埋伏》。C项正确,京剧中的银色脸谱代表各种神怪形象,主要代表人物有2郎神。D项正确,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粤剧广泛吸收广东音乐、广绣、牙雕、陶瓷、灰塑等地方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辐射范围遍及全球各地,在世界华人中具有极强的文化凝聚力。故正确答案为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