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起源故事有哪些?在戏曲什么是跷功?跷是什么做的,有多高,人穿跷可以

高跷起源故事有哪些?



1、高跷起源故事有哪些?

东北秧歌有两种,1种是在平地扭演的称为“地蹦子”,又叫“地秧歌”;1种是绑着高木腿的表演,称为“踩高跷”。踩高跷在古代文献有关渤海国的记述中就有描绘。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跷棍长2至3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辽南高跷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相”(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中的人物等。 高跷是踩着木跷表演,比1般在平地表演高出1截,人们在远处也能观赏,深受群众。



2、在戏曲什么是跷功?跷是什么做的,有多高,人穿跷可以

关于以上问题分别解释如下:

1、关于跷功的介绍:

1、简介: 戏曲技巧之1清代,秦腔演员魏长生到北京,引进跷功(即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缠足行走),更成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当属京剧"4大名旦"中"荀派"创始人荀慧生,以及创成"筱派"的筱翠花(本名于连泉)2位。

2、详解: 京剧表演特技之1;亦名“跷功”。“蹻”又叫“蹻板”,木制仿小脚形,分“硬蹻”和“软蹻”两种。硬蹻用于武旦、刀马旦。软蹻用于花旦、泼辣旦等。蹻功称“踩蹻”,即模仿封 京剧《3寸金莲》再现“跷功”绝活。 妇女行走姿态的动作。表演时,演员双脚掌各缚“蹻板”—块,外套绣花鞋,着大彩裤遮住真脚,而将“小脚”露出。蹻功属高难技术,训练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