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中国戏曲中图案化的性格化妆称为:A.脸谱 B.皮影 C.手偶
1、中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
1)舞台和时空方式 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1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舞台上1般只有1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1桌2椅”。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1道幕,称为“2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紧接着另1个角色上场,通过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1条崎岖的山路。当1个人在自己家里闲坐无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1个圆圈(叫做“圆场”),他的家也就转换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当剧中人听到1个意外的消息,感到震惊,这本是个瞬间的心理反应,但是为了刻画人物,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歌唱。相反,像写信、看信、饮酒过程,本来是需要1定时间的,但是为了简炼,只表演1下姿态,同时吹奏1支唢呐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随着演员的念白、歌唱和表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理解戏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角色类型 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京剧的行当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变而来。起初分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门角色。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了,综合成生、旦、净、丑4大行当。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 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将,如花云、岳飞、黄忠等,则属于“靠把老生”,亦归老生行)、武生(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气盛、风流倜傥的人物,如周瑜、吕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红生(如关羽、赵匡胤1类人物),剧中的儿童1类角色,则称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称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巾帼女将,绿林侠女及神话中的妖女灵仙等)、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性格爽朗风趣的妇女或刁顽的恶婆等)。 净(又称“花脸”)行中有: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慓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丑(又称“小花脸”、“3花脸”)行中有: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1类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等不同的行当,在唱、念、做、打、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同1行当中,又分出若干流派。各派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3)唱腔伴奏 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2黄”,简称“皮黄”。西皮、2黄是两种腔调的总称,它们都分为若干“板式”。这些板式都是以1种曲调为基础发展变化出来的。西皮、2黄都有“原板”、“慢板”、“快3眼”、“散板”、“摇板”等板式,西皮还有“26”、“流水”、“快板”。 西皮类、2黄类的同类各种板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节拍的强弱、整散,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简等。这些板式既可独立成段,也可连接成套。不同的板式表达不同的感情。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京剧除西皮、2黄外,还有“4平调”、“南梆子”、“高拨子”等腔调。 京剧音乐也是程式化的,各种腔调、板式可以重复使用(当然不是完全照搬)。例如《女起解》中的苏3唱“西皮慢板”,《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这在歌剧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欣赏京剧需要仔细分辨唱腔的差异。 为了配合表演、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常常演奏1些器乐曲,这就是“曲牌”。这些曲牌有长有短,有用唢呐、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元帅升帐吹“水龙吟”,迎送宾客吹“工尺上”,灵堂祭奠奏“哭皇天”等。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用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比如战斗场面,如果没有锣鼓伴奏,那是不可想象的。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它有1定的打法,但又有灵活性。“锣鼓经”主要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开唱锣鼓是唱腔前打的锣鼓,作为先导引出唱腔。身段锣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锣鼓。 京剧锣鼓还有个特殊作用,就是用来统1各种表现手段。凡是唱念做打的转换,舞台节奏快慢的调节,都是靠锣鼓来完成的。因此锣鼓贯穿全剧始终。 京剧的念白也很有特色。它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音乐性的舞台语言。 京剧的念白主要分为“京白”和“韵白”。京白是北京话经过初步加工而成,它的节奏快慢、声调起伏较为夸张。京剧的花旦、丑角都念京白。韵白使用的不是北京话,而是“中州韵”,听起来和北京话很不1样。它是经过进1步加工的舞台语言,节奏、声调更为夸张,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京剧的老生、青衣、花脸、小生、老旦等都念韵白。念白能够简洁明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欣赏京剧和欣赏歌剧不同,观众和演员可以直接交流。比如,1个演员抬起1手,用水袖挡住另1个演员的视线,面向观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假定另1个演员听不见这些话,叫做“打背躬”。看京剧不像看歌剧那样拘束,观众对演员的评价,可以随时做出反应。比如,对演员高超的武功、优美的拖腔,对琴师演奏的精彩“花过门”,可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并可大声叫好。演员受到观众的鼓励,演得更加卖力,这样,台上台下呼应,剧场充满热烈的气氛。 (4)服装脸谱 传统戏曲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反映各个朝代的生活,表现的人物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3教9流各式人物。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们的服饰各不相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逼得戏曲艺人在戏装的穿戴上制定出1套规矩。 戏装的样式,是表现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以头盔来说,大体可分冠、帽、盔、巾4类。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纱帽,武将戴盔头,穷书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样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3种。向上的叫朝天翅,为帝王和高级臣僚所戴;1般文官的纱帽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为非官员所戴。同样戴1顶纱帽,插上金花的是状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驸马。戏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1般规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将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戏衣的色彩很有讲究,1是表现等级,帝王穿黄色,1品至4品官穿绯色,5品以下官员穿青、绿色;2是表现风俗,喜庆场面穿华贵的颜色,刑场上犯人穿红色,哀悼之服为白色;3是表现情景,林冲夜奔穿黑色,突出1个“夜”;4是表现精神气质,关羽红脸绿袍,表现出能文能武、亦智亦勇;5是表现舞台整体美,元帅升帐,1群大将分穿红、绿、白、黑色的靠衣。 纹样在戏装中,不仅是美饰,也具有象征意义。皇家和大臣的服装多用龙纹图案,它是封建权威和尊严的象征;武将的开氅多用虎豹图案,象征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绘梅、兰、竹、菊,与他们的性格气质有关;而谋士的戏装用极图、8卦来象征智慧和道术。 戏装的不同着法,也体现了不同的情景。1件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走路时两手拈着裙角,表现了奔波凄惨的情境;文生的巾后垂的两条飘带,系到巾子边上,在左侧打个结,也可以表现出行色匆匆;元帅出征前,扎靠、披蟒,就给人戎马倥偬的感觉。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2至十3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1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 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1般只用黑、红、白3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5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8世纪末和十9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1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脸谱的作用,是通过脸谱的色彩、图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品质、身份、特长、相貌等。表现这样丰富的内容大体上是采用两种手法:1是颜色的变化组合,2是图案的构成。 从色彩上说,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1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2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5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1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脸谱的构图大体有这样几种: 整脸,基本上以1种颜色为主体把脸涂满,然后再用1种颜色勾画出5官。 3块瓦脸,用线条勾出眉、眼窝和鼻窝,在额部和两颊呈现出3块明显的主色。 十字门脸,这种画法大都是从鼻梁向上画1条色柱并与左右眼窝相连,在脸部中间形成十字形。 碎花脸,正额有1完整主色,其余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种类丰富,构图形式多样,线条复杂而细碎。 象形脸,这种脸谱大部分是神话中的精灵神怪,它是用额头案勾出装饰性的鸟、兽、鱼、虫等图案,表明它是由什么动物化为人形的。 歪脸,1般表现心术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过伤的人,所以5官歪曲变形。 京剧剧目中,还有不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这些戏中的角色多为神妖,他们脸谱的门类,属于“神仙脸”或“象形脸”。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过于孙悟空。他是1只从石头中迸出的猴子,后得道成精,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1路上降妖伏魔,历经磨难,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脸谱属“象形脸”,图案表现出猴子的面部特征;但他后来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脸”的特征,即眼窝处涂成金色。额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门弟子。 除以上例举的脸谱门类外,还有“太监脸”、“英雄脸”、“小妖脸”等。 关于京剧脸谱,还有1些特例不妨1述。旦角1般不勾脸谱,但也不尽然,钟离春就是1例。此女传说为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故又称钟无盐,她能征惯战,颇具男子气,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剧中采用了勾画脸谱的处理方法。而无盐毕竟是位女杰,故额上绘有莲花1朵,示其女性身份。
2、中国戏曲中图案化的性格化妆称为:A.脸谱 B.皮影 C.手偶
A 脸谱 资料: 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中国戏曲脸谱与人物角色相配当,也是1种化妆效果,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 脸谱与戏曲人物角色的关系如何?是不是戏曲中的每个人物都需要勾画脸谱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来进行。
3、中国地方戏曲种类繁多,为什么京剧会成为有代表性的大剧种呢.起什么作用?
叶少兰先生谈京剧为什么会成为国粹 京剧流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1批具有此种风格的代表作品,在得到了非内行观众的承认、内行者的追随后才形成的。流派和流派作品1定是精品,是这个剧种的象征和旗帜,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叶少兰先生谈到,京剧艺术是程式的、虚拟的艺术,更是综合的艺术。京剧不仅有文学剧本,有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个性,还有音乐、歌唱、独白、舞蹈、武术、杂技、脸谱、头饰、服装等等,并都是对生活的真实的艺术表现。京剧艺术中的脸谱不是任意的勾画,而是人脸的骨骼、脸纹、气色、5官相貌的夸张美化,并且还有故事体现其中——孟良的脑门上为什么画火葫芦的图案、霸王为什么勾1个只有黑和白无双脸,为什么包公的脑门上要画月牙儿,怎么鲁智深1个和尚要勾成粉脸蛋,都有故事在其中,故事就是文化。同时,京剧的程式技术不能单纯从技术的角度解释,它处处包含了生活,处处都有讲究。以《秋江》为例,舞台上只有两个人和1件道具——船浆,演员用表演可以让观众看到船、看到船的大小、看到水和风浪。京剧舞台上的台步有各种走法,以《白蛇传》许仙为例,他是1个善良的药店伙计、1个小人物,没有显赫的身份,所以他不能穿厚底的官靴,在舞台上走的碎步 ,不能走宰相和大将的方步儿;尽管为了艺术让他穿绸缎做的戏装,但他的衣服上没有很重的绣花,这就从服饰和动作上表现出了人物的身份。在京剧舞台上这种艺术的例子不胜枚举。并且每1个戏曲故事都以中国的传统美德为主题。京剧艺术在舞台上的种种讲究,是1批艺术大师创造出来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里蕴含了200年来代代艺术家的心血,所以京剧艺术能成为国粹不足为奇。
4、关于中国戏曲服饰图案纹样的书籍有哪些?
关于早期戏曲服饰纹样的资料整理,首推鲁华、夏阳、马强绘的《中国戏曲服饰图案》(195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其后,芮金富、 王白云、谭元杰、马强、许艳萍、赵少华、王佩林、述鼎、刘月美等学者,从上世纪 5十年代至今,陆续出版图集,或按服饰种类,或按戏剧剧目,对中国传统戏曲尤其 是京剧的服饰纹样图饰进行了编绘。最新的书籍是上海戏剧学院杨青青专著《转媒体艺术—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图饰及当代设计应用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在戏曲表演中用什么道具代表马的意思
在中国传统戏曲表丛让演中,常用的代表马的道具是马棚和马鞭。拓展资料:马棚是1种由竹子或木材制作成的马形装置,演员可以1身穿越或跨越其上来模拟骑马行走的动态。而马鞭是用来驱赶、指挥马匹的工具,在戏曲表演中则常被演员用来代表马的奔跑、嘶鸣等情境。此外,在1些戏曲剧目中,还会使用架着木马或布景上有画着马的图案来代表马。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马是常见的动物形象,也是演员们经常扮演的角色之1。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马的特征和情境,演员们通常会使用各种道具来辅助表演,其中代表马的道具则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将介绍1些常见的代表马的道具:1.马棚:马棚是1种常见的装置,在戏曲表演中用来模拟骑没郑手马行走的动态。它通常由竹子或木材制作而成,外形类似于1个不完整的马形结构。演员们可以在马棚上面1身穿越或跨越其上,来表现出骑马的场景。2.马鞭:马鞭是1种用于驱赶、指挥马匹的工具,而在戏曲表演中,演员则常常使用它来代表马的嘶鸣、奔跑等情境。通常情况下,演员会用马鞭连打出不同的节奏和音效,以增强表演的效果。此外,在1些戏曲剧目中,演员还会用马鞭来模拟马匹的尾巴晃动,营造出更真实的表演氛围。3.木马:木马是1种常见的布景,在戏曲表演中用来代表马的形象。它通常由木头制成,外形类似于1个完整的马结构。演员们可以坐在上面,模仿骑马行走的场景。木马通常比较适合1些需要在现场表演的剧目,而不适合需要快速转换的剧目。4.马角:马角是指在头顶上的两个类似耳朵的东枯嫌西,通常由道具师制作完成。演员们戴上马角之后,可以更好地体现马的特征和情境,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角色的含义和故事的情节。5.马皮:马皮也是1种常见的道具,主要用来代表马的皮毛。演员们可以披在身上,通过稍加晃动来模拟马的奔跑和行走场景,增强表演的逼真度。马皮也有助于演员在表演中更好地进入角色。总之,在戏曲表演中,代表马的道具各具特色,每种道具都能够达到不同的表演效果,并且都有其适用的情境和特点。演员们可以根据具体剧目的情节和剧情需要,选择合适的道具进行搭配和演出,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6、中国戏曲脸谱中颜色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1种程式。1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1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1,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1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1样,是和演员1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虽只有2百余年的历史,但与其他戏曲相比,它发展快,流传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京剧脸谱在中国戏曲脸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是1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1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1种类型的人物都有1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1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1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1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1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3类:揉脸、抹脸、勾脸。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5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1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