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演特点?戏曲表演程式人物在舞台上,按照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与表现舞台空间的转换,这叫圆场。

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演特点?



1、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演特点?

中国戏曲另1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1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中国戏曲不同于他民族戏剧的第2个明显特点便是他的高度程式化。“就戏曲艺术来说,给艺术形式设立1定的标准,使之成为1种规范化的形式就叫做程式”(1)剧本创作的程式化表现在:第1,事情节的雷同化。现代研究者基本上将北杂剧分为以下5类:神仙道化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公案剧和社会。到了明代传奇,除神仙道化剧的创作稍微薄弱外,剧作的故事内容也大抵在上述5类的范围之内。就现存的据本看来,同1题材的作品在故事情节上都有1个大致相同的套路。第2,人物性格的类型化。在中国戏剧作品中,年龄、职业、出身相同的人大致有相似的性格特点,如元代爱情剧中的书生总是被动的,甚至是怯懦猥琐的,女主人公则大胆主动,光彩照人。第3,结构形态的定型化。元杂剧统1的格式是4折1楔子,虽然从《元曲选》中可以看到4折以上的剧本,但元刊本却都是4折,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在明刊本中是5折,在元刊本中却只有4折。(2)舞台演出的程式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1,动作的规范化。戏曲舞台上人物的动作并非生活中动作的直接模仿,而在生活动作基础上通过想想和美化进行艺术再加工,使之成为1种规范化的形式。如开、关门的动作程式便是如此。第2,脸谱的模式化。中国戏曲是将角色按照性别、性格等条件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在每个行当内又根据年龄、职业、家庭出身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分为若干类,这种对角色身份的划分,在1定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化装的程式化,即脸谱。第3,服装的同1化。其1,戏曲舞台上演员的服装质地是同1的,即绝大多数演员的戏装是由绸缎纺织而成的,而不管穿它的是95至尊的皇帝还是流落街头的乞丐,其服装的款式、纹样、色彩可能有别但质地都1样。其2,由于经济原因,在服装的设计和制作上,同1戏装必须尽可能的适应不同剧目演出的需要即同1行当不同演员的需要。其3,除了旗袍外,其他戏装均采用明代的服饰而不管表演的是何朝何代的生活。其4,不同的季节穿同1服装,中国戏曲舞台上演员的戏装不受传夏秋冬的限制。

戏曲表演程式人物在舞台上,按照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与表现舞台空间的转换,这叫圆场。



2、戏曲表演程式人物在舞台上,按照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与表现舞台空间的转换,这叫圆场。

A。

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演特点?



3、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演特点?

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是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1种表演技术格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程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的。表演程式,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赋予表演固定的或基本固定的格式。程式本来是特定的动作,后来才逐渐变成公用的带规范性的表现手段。许多程式,大都是个别演员为了塑造人物需要而模拟特定的生活动作并把它节奏化、舞蹈化所进行的创造。这套动作很美,很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某种精神状态,大家看了觉得很好,把它用到其他戏中同类人物身上也很合适,于是这套动作就被普遍采用。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均有程式,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这1特点制约着戏曲形象塑造的1切方面,也贯串于舞台演出的结构体制。生活的自然形态和任何1种表演因素,如果不转化为程式,就不能统1于戏曲的舞台演出风格。许多程式动作各有1些特殊的名称,例如“卧鱼”、“吊毛”、“抢背”等。就这个意义而言,程式是戏曲创造舞台形象的特殊艺术语汇,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的表演艺术。然而戏曲表演的程式,是从各种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到表现复杂的生活现象,并且加以规范化的结果,这个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主要贯串于歌舞化、戏剧化、节奏化。戏曲的程式不限于表演身段,大凡剧本形式、脚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带有规范性的表现形式,都可以泛称之为程式。程式的普遍、广泛的运用,形成了戏曲既反映了生活,又同生活形态保持若干距离;既取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夸张、更美的独特色彩。离开了程式,戏曲的鲜明的节奏性和歌舞性就会减色,它的艺术个性就会模糊。

戏曲表演特征的程式化概念?



4、戏曲表演特征的程式化概念?

表演程式:是戏曲运用音乐舞蹈等手段表现生活的1种独特的表演技术格式。

1、唱做念打: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法。即歌唱、表演、念白和武功,俗称“4功”。

2、4功5法:“4功”即唱做念打;“5法”即手、眼、身、发、步。

3、科介:戏曲表演术语。剧本中对动作、表情、效果等所作的舞台提示,都属于科介。

4、搭架子:指后台人员与前台表演相呼应的答话和制造的声音效果。

5、打背供:戏曲表演手法。亦称“打背工”、“打背躬”。打背供1般是以衣袖或手掌从侧面遮住脸部,以示不与同台的其他角色交流,只是面向观众进行表述。打背供的作用近似于旁白。打背供有背供唱、背供白等不同形式。

6、趟马:戏曲舞台上表现策马疾行的表演身段。

7、走边:戏曲舞台上表现轻装潜行的表演身段。是武生演员的基本功。

8、档子:京戏武打的表演程式。

9、打出手:戏曲武打的特技。又称“踢出手”、“出手”、“过家伙”。以1个角色为中心,称“上把”;另有几个抛扔武器的人称“下把”。1

0、龙套: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士兵、夫役及群众。龙套总是以整体形态出现,1般以4人为1堂。脚色行当:戏曲脚色从我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中,按性别、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不同类型,称为脚(角)色。

1、生:1般指净丑之外的男脚色。担任男主人公。繁衍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分支。

2、旦:是女脚色的统称。担任女主人公。繁衍出正旦、老旦、小旦、贴旦、花旦、武旦、彩旦等分支。

3、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勾勒脸谱为特征。净脚分化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以做工为主的“2花脸”、以武功为主的“武花脸”,以及“油花脸”等分支。

4、丑:是喜剧脚色。面部化妆以白粉在鼻眼间勾画脸谱。俗称小花脸、3花脸。丑脚分化为文丑、武丑。武丑俗称“开口跳”。文丑又有袍带丑、方巾丑、茶衣丑、老丑等。

5、杂:扮演群众角色。

6、外:意思是“生之外又1生”,扮演正生之外的次要角色。

7、贴:即“贴旦”。意思是“旦之外又贴1旦”,为旦行的副脚。

8、参军、苍鹘:唐代滑稽表演“参军戏”的两个脚色。参军是被讽刺者,苍鹘是讽刺参军者。

9、5花爨(cuan)弄:宋杂剧、金院本的5种脚色。其名目是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1

0、江湖十2脚色:昆剧的十2脚色家门。1

1、反串:演员扮演与本人所属行当的表演特点距离较远的戏剧人物,俗称“反串”。1

2、文武昆乱不挡:文戏、武戏、昆戏、乱弹都能演,即被称赞为“文武昆乱不挡”。戏曲基本功

1、毯子功:指翻、腾、跌、扑等各项技艺。

2、把子功:指刀枪剑戟等长短兵器。

3、翎子功:即舞弄翎子的功夫技巧。小生运用的最多。

4、甩发功:生、净、丑各行脚色头上都要扎1绺长发,叫“甩发”,也叫“梢子”演员表现情绪激动时,往往要舞动甩发,这种技术称“甩发功”。

5、髯口功:戏曲称人物所戴的假胡须为“髯口”。耍髯口的功夫和技巧。称“髯口功”。

6、水袖功:传统戏曲服装的蟒袍、褶子、帔的袖口上多缝有1段白绸子,称“水袖”。舞弄水袖的功夫称“水袖功”。

7、扇子功 :戏曲各行脚色在表演是往往手持扇子,舞弄扇子的功夫和技巧称“扇子功”。

8、手绢功:有些剧种如吉剧、2人转、花灯、彩调等,舞弄手绢有各种高难技巧,称“手绢功”。

9、跷功:是清乾隆年间梆子旦脚魏长生发明的。在脚下绑1种特制的木跷,以表现古代缠足的女子的各种体态。1

0、特技:戏曲表演的特殊技巧。如变脸、喷火、摘花、藏刀、顶灯等。

戏曲表演程式化,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叫做( )



5、戏曲表演程式化,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叫做( )

D。

戏曲表演特征的程式化概念



6、戏曲表演特征的程式化概念

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是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1种表演技术格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程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的。表演程式,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赋予表演固定的或基本固定的格式。 程式本来是特定的动作,后来才逐渐变成公用的带规范性的表现手段。许多程式,大都是个别演员为了塑造人物需要而模拟特定的生活动作并把它节奏化、舞蹈化所进行的创造。这套动作很美,很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某种精神状态,大家看了觉得很好,把它用到其他戏中同类人物身上也很合适,于是这套动作就被普遍采用。 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均有程式,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这1特点制约着戏曲形象塑造的1切方面,也贯串于舞台演出的结构体制。生活的自然形态和任何1种表演因素,如果不转化为程式,就不能统1于戏曲的舞台演出风格。许多程式动作各有1些特殊的名称,例如“卧鱼”、“吊毛”、“抢背”等。就这个意义而言,程式是戏曲创造舞台形象的特殊艺术语汇,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的表演艺术。然而戏曲表演的程式,是从各种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到表现复杂的生活现象,并且加以规范化的结果,这个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主要贯串于歌舞化、戏剧化、节奏化。 戏曲的程式不限于表演身段,大凡剧本形式、脚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带有规范性的表现形式,都可以泛称之为程式。程式的普遍、广泛的运用,形成了戏曲既反映了生活,又同生活形态保持若干距离;既取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夸张、更美的独特色彩。离开了程式,戏曲的鲜明的节奏性和歌舞性就会减色,它的艺术个性就会模糊。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