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方戏曲有哪些?发扬赣地文化风采,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江西地方戏曲有哪些?发扬赣地文化风采


1、江西地方戏曲有哪些?发扬赣地文化风采


在江西的戏曲文化中,戏剧剧种十分多,特别是采茶戏,地域上的不同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采茶戏剧。那么,昌行江西的地方戏曲究竟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1起去看看这些发扬赣地文化风采的江西地方戏曲吧。


赣剧


赣剧是1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4大声腔之1。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赣剧的弹腔,以2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解放后,赣剧艺术进行改革,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优秀传统剧目。


赣剧的发展对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弋阳腔


弋阳腔,传统戏曲声模困腔之1。简称“弋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信州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后与当地赣语、传统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它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蕃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1。清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故弋阳腔又通称赣语高腔。


弋阳腔的唱腔结构、伴奏及行当与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基本1样。据清·李调元的《剧话》: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由此可知,弋阳腔又通称为高腔。弋阳腔又有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配以锣鼓,气氛热烈,它的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


盱河戏


盱河戏,流传于广昌县境的1个古老剧种。别名大戏、土戏。盱河戏发祥于甘竹镇,原先专唱高腔,后与皮黄诸腔盱河戏相结合,遂形成以唱皮黄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的大型剧种。因该剧种只流行于盱河流域,1981年正式定名为盱河戏,并建立了广昌县盱河戏剧团。


主要招式有起霸、捞剑寻月、金钱跑马、观音观掌、落马擒王、团牌摆阵、长棍开操、花枪对打等。其特点为,原专唱高腔,后以唱皮黄腔为主,表演豪放而凝重,炽烈而规范,是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


东河戏


东河戏是在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地区高腔的基础上,逐步融合了昆曲、宜黄调、桂剧、安庆剧、弋板、南北调、秧歌调等,发展成拥有高、昆、弹3大声腔较为完整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其形成于赣州东面贡水流域,故称东河戏。东河戏中的乱弹腔首先将自己的观众定位于下层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实际也证明它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古老而独特的赣州东河戏,是客家先贤创造的戏剧艺术财富。它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立足农村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青睐。在赣州东河1带的乡村中,仍然保留着众多民间东河戏班,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时,人们都会邀请戏班唱上几台大戏。


宁河戏


宁河戏起源于江西修水,由酬神还愿的的傩戏发展而成的汉族戏曲剧种,角色分类与徵剧相似,但更为细密,舞蹈动作特点甚多,唱腔以2犯与西皮为主。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较为罕见。


宁河戏又称“宁州大戏”或“宁河班”。是江西旦迅念大型的汉族戏曲剧种之1,它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1带。宁河戏文武兼备,唱、念、做、打完整成套。传统剧目可查者约4000余种,多系整本,声腔以2凡和西皮为主,兼收徽调、昆曲和民歌小调。



2、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中国古代经典戏曲:


黄梅戏《天仙配》


豫剧《花木兰》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越剧《红楼梦》


评剧《刘巧儿》


昆曲《牡丹亭》


京剧《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闻名中外的"国剧"-京剧,产生于兼容并包之中。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2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1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3,4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细致的角色分行:


生——老生,小生,武生,净生


旦——青衣,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贴旦,老 旦


净——铜锤,架子花,武生,摔打丑


丑——袍带丑,武丑,方巾丑,茶衣丑


"万人空巷看梅郎"—梅兰芳与4大名旦


梅兰芳:戏路广阔,青衣之外,还擅长刀马旦,昆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影响深广的"梅派".代表作《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等.


4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百戏之祖"--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被称为"百戏之祖" .


梆子腔:是对1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3滴血》等.


川剧:4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4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1带的地方剧种.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1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5女拜寿》,《西厢记》等.


黄梅戏: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感天动地,千古奇冤--《窦娥冤》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 ,被后人列为元曲4大家之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窦娥冤》4折1楔子,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还有 《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 ,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4百年的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


《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名的戏曲作家所做传奇"临川4梦"之1.5十5出,又称《还魂记》.写少女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梦醒后忧郁而亡.3年后,杜丽娘鬼魂与柳梦梅相见,因情而复生,并与柳结为夫妇.最后柳考中状元,团圆结束.


玉茗堂4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古典浪漫爱情的终结--《西厢记》


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撰,共5本,每本各有1楔子4个折子.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金代董解元编成《西厢记纪诸宫调》.王实甫的杂剧本即在此基础上编成.他打破了每折由1人独唱的成例.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被称为杂剧之冠.


《西厢记》是1出爱情喜剧.此剧文辞优美,有"花间美人"之称.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3种."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滴血斑斓《桃花扇》


《桃花扇》,清代剧作家孔尚任做,写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经历,2人经历悲欢离合,最终在国破家亡之际见面于道观中,从此参透了世间俗事,各自入道.此剧在描写男女爱情之余,又穿插了南明灭亡的整个过程,"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表明了作者对明朝的怀念和历史的思考.。



3、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中国古代经典戏曲:


黄梅戏《天仙配》


豫剧《花木兰》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越剧《红楼梦》


评剧《刘巧儿》


昆曲《牡丹亭》


京剧《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闻名中外的"国剧"-京剧,产生于兼容并包之中。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2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1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3,4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细致的角色分行:


生——老生,小生,武生,净生


旦——青衣,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贴旦,老旦


净——铜锤,架子花,武生,摔打丑


丑——袍带丑,武丑,方巾丑,茶衣丑


"万人空巷看梅郎"—梅兰芳与4大名旦


梅兰芳:戏路广阔,青衣之外,还擅长刀马旦,昆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影响深广的"梅派".代表作《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等.


4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百戏之祖"--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被称为"百戏之祖".


梆子腔:是对1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3滴血》等.


川剧:4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4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1带的地方剧种.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1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5女拜寿》,《西厢记》等.


黄梅戏: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感天动地,千古奇冤--《窦娥冤》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被后人列为元曲4大家之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窦娥冤》4折1楔子,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还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4百年的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


《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名的戏曲作家所做传奇"临川4梦"之1.5十5出,又称《还魂记》.写少女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梦醒后忧郁而亡.3年后,杜丽娘鬼魂与柳梦梅相见,因情而复生,并与柳结为夫妇.最后柳考中状元,团圆结束.


玉茗堂4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古典浪漫爱情的终结--《西厢记》


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撰,共5本,每本各有1楔子4个折子.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金代董解元编成《西厢记纪诸宫调》.王实甫的杂剧本即在此基础上编成.他打破了每折由1人独唱的成例.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被称为杂剧之冠.


《西厢记》是1出爱情喜剧.此剧文辞优美,有"花间美人"之称.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3种."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滴血斑斓《桃花扇》


《桃花扇》,清代剧作家孔尚任做,写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经历,2人经历悲欢离合,最终在国破家亡之际见面于道观中,从此参透了世间俗事,各自入道.此剧在描写男女爱情之余,又穿插了南明灭亡的整个过程,"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表明了作者对明朝的怀念和历史的思考.。



4、蔡元培对中国古代戏曲的态度?


新旧剧之争:开启新风,奠定格局  1916年,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1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被请进北大,北大正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文化运动的新旧文化争论中,古典戏曲(当时与被称为新剧的西方话剧相对照被称为旧剧)的发展道路,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  1917年3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第3卷第1号发表《寄陈独秀》,支持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严厉剖析古典戏曲之弊病,首次从根本上对戏曲发难。他认为,京剧缺乏理想,文章不通,称不上是戏剧。中国旧戏重唱,且脸谱离奇、舞台设备幼稚,“无1足以动人情感”。他认为旧戏编自市井无知之手拙劣恶滥。5月1日,刘半农在《新青年》第3卷第1号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主张戏曲要用当代方言,以白描笔墨为之,改良发展皮黄戏,昆曲应当退隐。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1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是不要祖宗。刘半农撰写了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所提出的所有观点11加以驳斥,把实无其人的王敬轩批驳得体无完肤。钱刘的双簧戏引起新旧营垒的知识分子的积极跟进参与。两派文人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就戏曲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  1918年初,尚为北大法科政治系学习学生的张厚载发表《民6戏界之回顾》,盛赞梅兰芳古装新戏,大谈昆剧之复兴。 4月15日,胡适在《新青年》第4卷第4号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认为西方文学方法比中国文学要“高明”和“完备”,鄙薄中国。6月15日,张厚载在《新青年》第4卷第6号发表《新文学及中国旧戏》,反驳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的戏剧观,认为要对旧戏进行改良,必须“以近事实而远理想”,反对理论空谈。同期“通讯”栏发表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陈独秀的辩论文章,认为中国旧戏的脸谱和武打均为“国人野蛮暴戾之真相”,中国旧戏“囿于方隅,未能旷观域外”,中国要有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决不是那'脸谱'派的戏”,主张要把旧戏“全数扫除,尽情推翻”,以便推行“真戏”。1918年10月15日,胡适在《新青年》第5卷第4号发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认为戏曲应当废去乐曲、脸谱、把子等“遗形物”,强调只有采用西方近百年来的戏剧新观念、新方法,中国的戏剧改良才有希望。同期《新青年》还刊发傅斯年的《予之戏剧改良观》、欧阳予倩的《予之戏剧改良观》和张厚载的《我的中国旧剧观》。傅斯年认为,中国戏曲是“各种把戏的集合品”,“就技术而论,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之价值”。欧阳予倩认为,中国旧戏从来没有剧本文学,是无本之木,提倡向西方学习,创设剧本,建立剧评、剧论,培养演剧人才。面对这种言论,张厚载认为,“中国旧戏,是中国历史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结晶。可以完全保存。……拿现在的社会情形看来,恐怕旧戏的精神,终究是不能破坏或消灭的了”。同年12月1日,张厚载又在《春柳》杂志第1年第1期发表《昆曲1夕谈》,认为昆曲“于中国现今歌乐中,为最高尚优美之音”,提倡振兴昆曲。  张厚载是读者了解较少的人物,但是却颇具传奇性。他出身书香门第,曾就读北京5城学堂,为该校国文教员、近代文学家林纾所赏识。读书期间,即在报刊发表文章,评述京剧艺术,对梅兰芳的演出剧目和舞台艺术鼓吹尤甚,因此结交梅兰芳与冯幼伟、罗瘿公、李释戡、齐如山诸人,是当时所谓 “梅党”的中坚人物,被时人目为梅氏 "左右史"。张厚载积极代表保守营垒论战,引起了以胡适等北大教授的反感,最终被开除学籍。张厚载后来转到天津交通银行谋职,期间是天津永兴国剧社活跃分子。1947年,天津交通银行纪念成立40周年,张厚载犹能扮演《失街亭》中赵云1角,结束登场,1番起霸, 4座为之惊叹,老伶工亦惊讶其身手之矫健。  这场关于戏剧的争论中实际上有3种代表性观点,1种基本认为旧剧是必须彻底废除的,另外1种旧剧可以加以改良的,另1种观点认为所谓旧剧,恰恰是国粹,是需要发扬光大的。前面两种观点,导引出对西方话剧的不断模仿和移植,后1种观点则使得古典戏曲仍然以本原的形态延续着生命。




5、江西的戏曲有哪些



1、赣剧,赣剧是1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4大声腔之1。赣剧的弹腔,以2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



2、弋阳腔,传统戏曲声腔之1。简称弋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信州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后与当地赣语、传统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



3、盱河戏,流传于广昌县境的1个古老剧种。别名大戏、土戏。



6、古代戏曲中丑角的脸谱是?


中国的戏曲中早有丑角这1行当,“丑角”这1名称最早见于宋元南戏中,和西方的小丑1样,丑角在鼻梁上抹1块白色,京剧中俗称“小花脸”或“3花脸”,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可分文丑、武丑。如果扮演女性(通常由男演员反串),则又称“彩旦”或“丑旦”、“摇旦”。文丑语言幽默,武丑武功特异(如走矮子步等)。丑虽排在行当的最后,但他们的表演要求很高,除丑行外,还要掌握其他行当的要领;除京白、韵白外,还要会讲各种方言,所以丑角的表演,懂行和不懂行的观众都喜欢看。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