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什么戏剧,戏剧的由来是什么?

4川有什么戏剧


1、4川有什么戏剧


以川剧为主。


4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川剧,流行于4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皮黄)、弹戏和4川原有的灯戏5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4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5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称川剧”。成都和重庆,为川剧两大演出中心。 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人4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这些外来戏曲艺术经过与4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1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 川剧。川剧包括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等5大声腔。其中高腔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西等地的弋阳腔”,结合4川民间秧歌演变而来;胡琴戏由徽剧和汉剧演变而来;弹戏的源流是陕西的秦腔,清朝道光年间传人4川;灯戏由4川民间小曲演变而成;昆曲则源自苏州的昆山腔,相传是清朝康熙年间传人4川的。从传人地域看,川剧的昆、高、胡、弹是分别由川西岷江,川南沦江,川北嘉陵江等4条河道输人的,故有4大流派”之说。名称的正式出现大约是在清同治时期,同中国其他剧种相比,川剧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高腔。川剧的角色与京剧雷同,分生、旦、净、末、丑等,以生、旦,丑角戏居多。川剧的服装与脸谱与京剧也是大同小异。服饰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参照唐、宋,元。清的服饰制成1种统1式样,没有朝代、地域和季节的分别。 川剧以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以4条河道”为中心,形成4种各具不同特色的流派 1是资阳河派”,主要在自贡及内江地区各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 2是川北河派”, 主要在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较多; 3是下川东派”, 主要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1带, 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受徽剧、汉剧影响较多; 4是川西派”, 主要在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坝调”。 川剧剧目繁多,其中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传统剧目有5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4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5行柱》,以及江湖十8本”等,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1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所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使川剧令人叹为观止。


川剧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4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4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4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4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5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5种声腔和为5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4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1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4川。高腔传入4川以后,结合了4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1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1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目前,以昆腔单1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2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胡琴 胡琴是2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燕兰小谱》卷5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4川胡琴腔的注脚。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2黄包括正调(2黄)、阴调(反2黄)、老调3类基本腔。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2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西皮腔与2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西皮、2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2种声腔。


弹戏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1种戏曲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4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4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4川地方色彩。尽管2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1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1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1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1样。


灯调 灯戏在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4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4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1种比2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2、戏剧的由来是什么?




3、我国戏曲中的脸谱究竟是什么来历,为什么会受到


戏剧舞台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把内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容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带面具。在4川成都以北,古蜀遗址"3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4、“戏曲”1词最早出自哪里?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8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3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1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慧悄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改孙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百6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5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核碧链,不受地区所限。艺术


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4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嘉庆8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也说明了当时这1历史盛况。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1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说明了东西南北4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4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4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从当前戏曲剧种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6大名班,9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1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1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柳琴戏)虽然流行于河南、苏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曲阜、泰安、临沂。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5、4川的戏剧叫什么


4川省的戏剧叫川剧。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人4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外来戏曲艺术经过与4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1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就是川剧。4川灯戏是源于4川东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之1,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建,经长期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也是1代又1代的无数民间艺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6、4川有什么戏剧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