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1、南音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2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3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1个大乐种。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闽南民居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于泉州,始于唐5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泉州古厝,凭借独树1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终占据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亦形成了1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总结出1套泉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2010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泉州木偶福建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的美称。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1大步。
2、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1、南音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2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3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1个大乐种。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闽南民居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于泉州,始于唐5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泉州古厝,凭借独树1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终占据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亦形成了1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总结出1套泉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2010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泉州木偶福建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的美称。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1大步。
3、泉州闽南戏曲有哪些 特点、来历
在闽南最为人们所称道、所赞叹的,就是蜚声海内外的闽南地方戏曲艺术。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1。它那典雅清丽、委婉深沉的艺术风格,精妙细腻的表演着醇厚的唐宋风韵。 相传高甲戏形成于明代,最早是搬演《水浒》的英雄人物故事,后来又演文武合璧的公案戏。高甲戏的导角艺术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亦庄亦谐、以丑见美的特有风格,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在争奇斗艳的闽南戏可以说是最富国际性的美妙剧种之1。闽南是木偶艺术之乡,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漳州掌中木偶戏,堪称是偶坛的并蒂花。 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自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以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精彩表演倾倒观众,获得殊荣。 最为出类拔萃、令人叹为观止的,要算是泉州提线木偶戏了。历史悠久的泉州提线木偶戏保留着极为精湛的传统表演技巧,每尊木偶身上设置16条至36条提线,操纵表演难度很大,全靠精准的抽线功夫方能得心应手。泉州木偶剧团多次参加国际木偶艺术节,被誉为“世界1流的木偶艺术珍品”。
4、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1、南音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2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3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1个大乐种。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闽南民居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于泉州,始于唐5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泉州古厝,凭借独树1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终占据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亦形成了1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总结出1套泉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2010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泉州木偶福建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的美称。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1大步。
5、话说关于泉州的“5南”文化
南音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也被称为御前清曲。 泉州南音与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山西5台山黄庙音乐并成为中国4大古乐体系。 南音为什么会有御前清曲的美誉呢?主要是因为在清代康熙60大寿时,当地的福建人李光地特地叫人从闽南地区组织1个演奏团去给康熙皇帝演奏,康熙听后觉得非常好听,想要给这些艺人封官留在京城,但是这些艺人不愿意做官,宁愿回家乡演奏南音,因此康熙皇帝就特地封南音为“御前清曲”。如今在泉州大街小巷、公园里,依旧能够看到人们35成群的在演唱南音。 南戏 泉州有“戏窝子”的美誉,提线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名扬4海的戏曲在这里和谐共荣,丰富广大老百姓的生活。 木偶戏源于秦汉,盛于唐宋,被誉为“百戏之首”,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了上千年历史。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到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专场演出现场、乐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在许多重大的国际交流舞台上,均能看到泉州提线木偶的身影。 2012年,“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这是目前中国唯1入选此名册的非遗项目,全世界至今只有十个项目入选。这个项目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作为核心内容,同时包含晋江布袋木偶戏和漳州布袋木偶戏。 梨园戏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广泛流播于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高甲戏被誉为“南海明珠”,系福建省5大地方剧种之1。分布于闽南地区、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集居地。打城戏,该戏作为中国唯1的宗教剧种,是泉州传统戏剧的1朵奇葩。泉州打城戏表演文武兼备,戏路广,富有宗教特色和闽南乡土气息。 南拳 泉州自古流传着俗语“拳头、烧酒、曲”,指的就是泉州的南少林拳术、喝酒和南音。 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南少林武术由5祖拳、5梅花拳等20余个拳种构成,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如果以后有机会大家去泉州南少林,就可以看到里面很多僧人在练习南拳。 南建筑 走在泉州的街头,你会发现1片片的红色,那被称作“泉州红”。红砖白石,1直是闽南建筑的特色,在泉州建筑中更有“出砖入石”的建筑工艺。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这是泉州古民居研究专家黄金良对闽南传统民居的概括。 红砖白石,是闽南建筑中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燕尾脊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常使用的建筑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又1分为2,就像是燕子的尾巴1样,所以称为燕尾脊。 当地居民说,燕尾脊就像燕子归巢时的形态,寄予父母盼儿归的亲情。如今,“红砖白石燕尾脊”作为南建筑的标准形象,在泉州城乡随处可见。它们既有中国传统民居对称、严整、密闭的特点,又融合了华丽活泼、夸张缀饰的地方特性,剪粘、彩绘等技艺也十分丰富。 骑楼式建筑:楼的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道,使楼层的1部分横跨建在人行道上,用以避雨、遮阳、同行。 南派工艺 泉州是名扬4海的雕艺之乡,南派工艺是泉州,陶瓷、木雕、石雕等民间工艺精品琳琅满目。 泉州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丰富多彩,拥有陶瓷、石雕、木雕等24个专业门类。现已拥有“中国石雕之都”、“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树脂工艺之乡”、“中国藤铁工艺之乡”、“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等5个特色区域品牌。目前,全市有工艺美术制品企业多达数千家,产值多年占全省的半壁江山。
6、泉州被称为戏曲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