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戏曲的影响?泉州闽南戏曲有哪些 特点、来历

闽南戏曲的影响?



1、闽南戏曲的影响?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汉族戏曲之1。是现存唯1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泉州闽南戏曲有哪些 特点、来历



2、泉州闽南戏曲有哪些 特点、来历

在闽南最为人们所称道、所赞叹的,就是蜚声海内外的闽南地方戏曲艺术。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1。它那典雅清丽、委婉深沉的艺术风格,精妙细腻的表演着醇厚的唐宋风韵。 相传高甲戏形成于明代,最早是搬演《水浒》的英雄人物故事,后来又演文武合璧的公案戏。高甲戏的导角艺术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亦庄亦谐、以丑见美的特有风格,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在争奇斗艳的闽南戏可以说是最富国际性的美妙剧种之1。闽南是木偶艺术之乡,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漳州掌中木偶戏,堪称是偶坛的并蒂花。 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自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以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精彩表演倾倒观众,获得殊荣。 最为出类拔萃、令人叹为观止的,要算是泉州提线木偶戏了。历史悠久的泉州提线木偶戏保留着极为精湛的传统表演技巧,每尊木偶身上设置16条至36条提线,操纵表演难度很大,全靠精准的抽线功夫方能得心应手。泉州木偶剧团多次参加国际木偶艺术节,被誉为“世界1流的木偶艺术珍品”。

你对闽南戏曲和曲艺了解多少?



3、你对闽南戏曲和曲艺了解多少?

闽南剧种的道白演唱都用方言。经过千余年的演变,而今的普通话,已和中原古语有很大的差别。闽南方言既保存了唐音唐韵,那么,它在戏曲上显然是以古间唱白,所以,它的源流便非浅短。总之,泉州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宗教和方言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区域性历史特点,这些历史特点必然对戏曲的发展发生过巨大的作用。在宋代,泉州的历史特点与温州的历史特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泉州的个性多于温州的共性,认为闽南的戏曲在宋代都是从温州南戏发展传播而来,殊嫌武断。闽南戏曲自己有自己的源流,这是毫无异议的。

闽南戏曲种类?



4、闽南戏曲种类?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1。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4十5年(1566),已有“潮泉2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9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3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8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1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3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戏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

3、南管戏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7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3种。7子戏:台湾的「7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1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7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3十6 年以前传入台湾。

4、打城戏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1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高甲戏又名“戈甲戏”、“9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1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9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3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2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2种。

闽南戏曲叫什么?



5、闽南戏曲叫什么?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1。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4十5年(1566),已有“潮泉2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9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3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8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1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3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戏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

3、南管戏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7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3种。7子戏:台湾的「7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1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7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3十6 年以前传入台湾。

4、打城戏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1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高甲戏又名“戈甲戏”、“9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1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9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3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2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2种。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闽南戏曲种类?



6、闽南戏曲种类?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1。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4十5年(1566),已有“潮泉2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9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3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8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1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3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戏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

3、南管戏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7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3种。7子戏:台湾的「7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1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7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3十6 年以前传入台湾。

4、打城戏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1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高甲戏又名“戈甲戏”、“9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1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9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3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2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2种。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