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曲概念的演变看戏曲审美价值的迁移,地方戏曲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是
1、从戏曲概念的演变看戏曲审美价值的迁移
真是笑话~老师出此题目的在于提醒同学们关注传统文化,竟然招来学生怨气。这道题专业性的确较强,但绝不至无法下笔。戏曲概念的演变,可参见徐慕云《中国戏剧史》,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吴梅《中国戏曲概论》等书。大致有宋以前的优伶阶段、南戏、诸宫调、元曲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雅之争-花部取胜,20世纪地方戏纷纷大兴这几部分。戏曲审美价值的迁移不太好论。应先弄清楚各阶段戏曲的审美特点。如优伶多滑稽取乐,南戏多忠孝节义,元曲则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明清传奇体现文人审美趣味。清中后期至民国的京剧、越剧各大剧种的兴旺,则是社会变革的产物。随着戏曲所根植的文化土壤的变化,其审美价值也变化了。随手写来,条理清晰,有何难于上青天?诸位该努力了!。
2、地方戏曲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是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先要有1个定义。像2楼的朋友将民间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同起来,这个恕我不能苟同。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太大了,我想不可能用简单的1两句话就能概括的,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戏曲剧种都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没有哪1个剧种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被誉为国粹的京剧。
3、戏曲.曲艺的文化与相关资料
戏曲现代化:1个永恒命题 尚长荣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中华文化曾经有过她的从容和优雅,也曾在历史上留下辉煌不朽的篇章。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孕育出的1道亮丽景观。 和任何人类戏剧样式1样,中国戏曲源自人类初始文化的宗教仪式中。不同的是,它没有像在欧洲和印度历史上所发生的那样形成文化断裂,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在发出耀目光芒之后,都中断了,中华戏曲却1直生生不息地发展演变至今。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中,戏曲1直在孕育、变化和成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曲活动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同样,社会发展到今天,传统戏曲也面临着1个现代化的问题。 戏曲是1个流变的、包容的文化系统 今天,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在任何1出正在上演的舞台戏曲中发现:戏曲保留了人类戏剧初始阶段的许多特征,它的首要特点是舞台形式的综合性。它是1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于1身的综合艺术。在它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又将所能够吸收的艺术成份都吸收进来,例如在它的表演形式中,除了歌舞,还包含着仪式、杂技、魔术、武术等成份。戏曲将这些成份有机熔铸为1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定型为以韵律和节奏为主导、以唱曲为特征、用综合艺术手段表演人生故事的舞台样式。 中国古典戏曲成熟于宋元时期。完整的戏剧形式,给中国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丰富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精神,使它在内容上更加开阔,具有更广泛的涵盖性;在形式上也更加丰富多彩,使戏曲成为世界上最为综合的艺术。可以说,中国戏曲融合了过去1切的艺术形式,在“戏剧”原则的主导下,发挥着音乐、舞蹈、诗歌、美术等艺术形式的作用。 戏曲是文化,由其文化品性所决定,她浓缩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既不是模仿的,也不是封闭的。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古典戏曲呈现出象征型艺术的明显特征,体现着中华文化传统中的1种内在的、古典的精神。它的表演手段都由生活抽象并升华而来,舞台创造的1切都根据韵律和美的原则来进行,而体现为程式化特点。它从唱腔、念白、做工等基本表现手段,到服装、化妆、布景等辅助成份,处处都经过精心设计,这种设计的经验大多来自传统的积累和传承。 我们知道,在清代乾隆年间,古典戏曲发生了1次大的流变--京剧综合了昆曲和地方戏的特点,在雅俗两种趣味上得到了1次很好的协调。京剧将昆曲市民化、民间化,而将地方戏文人化。京剧保留了相当1部分昆曲剧目,努力吸收昆曲和地方戏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在这种融合过程中,又不断产生新的东西。譬如戏曲各个“行当”在表演方面的特色,是在京剧的表演中才逐渐明显起来的,也就是说,京剧使昆曲和地方戏中各“行当”的表演艺术更加成熟起来。这1次传承与综合,不仅奠定了京剧作为“国剧”的地位,更使古典戏曲通过近代历史走向现代社会。 正是有了这样1种在内容和形式上最大限度地综合、积累与传承的艺术--中国戏曲--才能在变革、发展传统时,最小限度地“丢失”传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戏曲不仅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1种艺术形式,更是1个流变的、包容的、吸收的概念和文化系统。它不仅把诸多传统艺术形式有机地综合到1起,而且在文化上很好地解决了“新”与“旧”,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创新是戏曲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在这个大背景下,“戏曲危机”的出现是个不争的事实。换个角度看,文化的多元,选择的多样,人们娱乐方式增多,人们的欣赏不再单1,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戏曲1统天下的风光不会再有,而且1些传统戏曲曲目所倡导的封建观念与当今的观念有冲突,戏曲失掉1部分观众也在情理之中。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和集中体现,戏曲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她独特的民族文化意义。如何振兴戏曲,使古老的艺术获得新生,使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生存繁衍下去,成为我们这1代戏曲工作者越来越迫切,越来越沉重的课题。 中国戏曲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1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人才匮乏、1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濒临失传等种种困境。这和拆北京老城的道理是1样的,拆掉它很容易,可再想建立起来,却永无可能。丢掉了传统和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就是失掉了1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传统是什么?”、“我们拥有的是什么样的艺术?”每个戏曲工作者、每个传统文化工作者乃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时时刻刻扪心自问。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当国民普遍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关注时,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普及;同理,对戏曲来说,只有当人民大众认识到戏曲是精粹,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欣赏、去了解时,戏曲艺术才能得以弘扬。宏观地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自的优秀传统,如何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上个世纪34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文化传统受到外来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如何在吸收西方科学精神的同时做到保存、发扬自己,是许多志士仁人努力的目标,以梅兰芳大师为代表的戏曲工作者出色地完成了表演艺术领域的转换,适时地保存、弘扬并发展了古典戏曲中的传统人文精神。今天,对于作为舞台艺术的戏曲,要走的仍然是“经典化”的道路;戏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使戏曲艺术继续走“精致典雅”的道路,而不是在所谓“市场价值”的哄抬下,降低它的艺术品格和古典趣味,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做到“继承创新,雅俗共赏”。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杰出典范,其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我们要把戏曲作为1种文化来提倡和发扬,使其活在舞台上和人们的心中,而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 艺术有形,文化无形。左右着戏曲艺术兴衰存废的无形之手,不仅在于戏曲自身的文化底气,更在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戏曲是前辈艺术家创新的积累和结晶,不断创新是古典戏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鼓励和保护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古典戏曲的发展与创新,不仅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也具有非同1般的意义。因为,历史证明:任何1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 (摘自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