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民谣山歌发展而成,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什么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
1、台湾地方戏曲剧种之1,由民谣山歌发展而成
歌仔戏
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地方戏曲剧种,由民谣山歌发展而成,如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2、在台湾十8个地方戏曲中,什么是唯1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
在台湾十8个地方戏曲中,( 歌仔戏 )是唯1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
3、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你知道下面这些地方的代表剧种是什么吗?请写1写。台湾:()
台湾歌仔戏。
4、有关2胡在台湾戏曲剧种上的作用吗?
2胡在戏曲音乐伴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戏曲音乐的伴奏过程中,很多独特的技法、特性音以及伴奏方式,都是通过长期的视、听、练,研究、探索,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其独具特色的戏曲音乐演奏的技巧。
1、正确解决两个“特性音”的音准
在戏曲音乐中,最能体现其地方特色的就是“7”与“4”
(按
5调式主音排列而定)两个“特性音”了。这两个音在高低位置上具有1定游移性,在演奏上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在戏曲伴奏中,特性音的游移规律是根据其唱腔或伴奏旋律的走向而定的。即:旋律上行时,这两个音随着曲调走向趋势向高游移,旋律下行时,这两个音向低游移。如:
这1旋律在演奏或演唱时,它的两个特性音(第1小节第2拍与第2小节第2拍)均是下行级进,(从4-3与7-6)故应按小半音的音高对待,在演奏时,(2胡为5
、2定弦)其第1小节的第1拍降7 与第2拍前半拍的 4 这两音之间正好构成了纯5度。因之这两个音正好用2指演奏。(
4、 3
)两音演奏时,是采用了小2度2指抹音向下游移,从而奏出了比较圆滑流畅的下行旋律进行,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 7 音不存在微降。而是实际降低半音,这个 4
音也不存在微升,而是小半音向 3 音游移,这种游移是具有确定性的,有规律可循。
同样,在2胡演奏中,它的 4 、3
半音为小2度,演奏时不能用常规的指法演奏(常规指法是 4
音用2指,3音用1指),而是运用特殊的半音同指(2指)抹音演奏,使其向它的下方音游移靠近,同样谱中的7音不能是微降,而是从降低半音的 7,游移过渡到 6
,最后终止在主音上。同样降 7 与 6 音,纯属小2度过渡,故在演奏指法运用上,也应用超常的游移指法才好。如:花梆子就有这样的谱例:
谱中的(34)之间的关系属大半音,(54) 之间的音程也是大半音。这个 4 音可以用微升 4 去对待,演奏时,3 与 4 之间的指距不能靠近,同样 5 与 4
之间,演奏时也应准确把握手指之间的音位。
总之,戏曲音乐中的这两个特性音的音准问题,具有其特殊的灵活性,在演奏中,特别是它们的半音关系,既不是像十2平均律的半音变换,又不能像5度相生律那样的演奏规律,它很像纯律那样在音准上的调整、协调,但又不完全属纯律体系,而是具有独特的游移性,随着旋律的走向,进行音准的游移,从而构成了它独特的音程、音准关系与剧种风格。
2、解析撸弦技法
在戏曲音乐伴奏中,板胡处于主奏地位,在演奏时,有1种特殊技法,艺人们称之为“撸弦”。其演奏方法是:左手手指在弦上按音位时,运用手指在弦上的压力大小,而决定音的高低。压力愈重,增强了弦的紧张度,因而声音愈高,若用压力不当,音高则得不到改变,音自然就不会准确。
上述特殊技法也适用于2胡伴奏中。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多以5调式为主,而作为调式主音的5音(特别是高音5)是剧种音乐中的骨干音,对演奏这个调式骨干音时,根据剧情和音乐需要,进行不同技法的调整,特别是若遇到激情奔放的音乐时,即用了“撸弦”的技法来演奏了。这种技法的运用,通常1般情况下运用4指(小指)较多,比如有这样的乐句:
上两个谱例中的
5 音,在实际演奏时,(1 、5弦)其用指方法概括的讲,即:小指按在 升4 的音位上,通过压力,改变弦的张力,从而演奏出 5
的音高。(也正如古筝演奏那样,左手在 3 的音位上,加压带揉,奏出 4
的音高。)
“撸弦”技法,可以在左手按弦的4个手指上,均可运用,但经常运用最多的乃是小指撸弦,主要是由于剧种的调式主音 5
经常在曲中出现的原因。在通常情况下,小指撸弦,多以半音增高常见,比如小指按在 升4 的位置上,经过加压“撸弦”后,升至 5
的音高,如果撸弦的指力过大,则会使音继续升高,因之,运用这种撸弦技法时,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1是有效地控制手指“撸弦力度”,使之适可而止;2是要有良好的耳音,辨别音高的误差,以求正确的音准,同时在右手运弓方面,力度要相应配合,给予1定的拉力,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才会充满激情与活力。比如在碗碗腔的慢板中,就有这样的谱例:
上例中第2小节第1拍的7度大跳音(2
、1),就是运用小指“撸弦”演奏的(5 、2定弦 ),继而从 1 到 6 (
2、
1、
6、5)的小3下滑、同样是运用小指演奏,小指在演奏 1
音时,实际上是按在7的音位上,用力重压(撸弦)之后,改变音高而获得1的音响效果。随之小指从 1 的音高滑到 6
的音位,这种重压(1)轻按(6)相结合的演奏手法奏出的音乐既生动又柔和。生动处,在于运用了“撸弦”技法,使音乐有了动力感,生动活跃。柔和处,在于4指3度下滑,充满抒情流畅、委婉柔和的感觉。像这样的唱段乐句,从谱面上看,似乎很简单,但从演奏上讲,要奏出风格韵味,就需在演奏技法上下1番工夫,单单1个乐句,但左手的演奏却不简单,其小指按弦的力度变化(重压,轻柔带滑指……)、速度都要做到适度才好。
3、包腔的演奏
所谓“包腔”,就是根据演员所演唱的旋律进行相同的纯旋律伴奏方式。“包腔”的演奏往往需要伴奏员与演员极其默契地相互配合。那么如何使主旋律达到通顺流畅,2胡上达到“如同人声”的效果呢?
首先,认真聆听他们的吐字和行腔规律,按照演唱的特点,在谱面进行应有的补充和标记,加入必要的音型和表情记号,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演奏。学习其主奏乐器--板胡的演奏手法,聆听板胡包腔的韵味。在演奏戏曲唱腔时,不能单靠谱面演奏,而是需要灵活的演奏手法,力争与演唱者做到密切配合,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在演奏实践过程中,常常需要加入1些滑音、装饰音、重音等,使2胡演奏技法更加丰富多彩;与演唱的行腔、吐字紧密配合,也显得韵味浓厚。另外,除了掌握1般常用的演奏技巧,还需要从语音、4声等方面增加知识,以便于在实践演奏中运用。通过长期实践,就更应要奏出戏曲的“神韵”。韵从何而来?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学习,既要掌握行腔规律,又要重视各种演奏手法的运用,再对语音、声韵进行研究……演奏出来的音乐才能悦耳动听。对于行腔中的旋律,曲调走向,以及吐字、韵律等等,要进行分析研究,多次进行实践演奏,与唱腔紧密结合,进1步熟悉唱腔的结构与规律,才能奏出陕西戏曲独有的韵味,达到和谐统1的艺术效果。
5、广东的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
广东省的代表戏曲剧种是粤剧。粤剧被称为广东大戏,是广东最大的剧种,在广东周围地区广泛流传,并在国外也有演出,它的前身是南戏,是以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戏为基础吸收珠江3角洲的民间音乐形成,主要分为唱念做打4大类别,各具特色。
广东的代表戏曲剧种是
广东省的剧种非常多,例如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汉剧、花朝戏、粤北采茶戏等,其中代表剧种是粤剧。粤剧又被称为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最大的剧种,最早发源于佛山,之后传到广西、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并在广大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表演。
粤剧的前身是南戏,它是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戏等为基础,同时吸收珠江3角洲的民间音乐,经过发展与创新之后形成的,在1912年前后,粤剧在演出的时候大多使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也进1步完善。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和京剧是差不多的,主要分为唱作念打4个基本类别,唱多指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身段,念是念白,打则是武打,且传统的粤剧有1定的基础表演形式,例如云手、拉山等,有各自的特色。
6、上海的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
1、上海戏剧的代表剧种就是沪剧、黄梅戏、昆剧、淮剧 、滑稽戏。
2、沪剧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则档谈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3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1个明星的遭遇》等。
3、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是中国5大戏曲剧种之1,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6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4、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1,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不做,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3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有影响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5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1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孙碰》《阳关》《3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5、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1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源于清代盐城县和阜宁县,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流行于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汉族民间流行着1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1人单唱或2人对唱称之为2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6、滑稽戏是1种新兴的汉蠢伍族戏曲剧种。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脚戏的“9腔十8调”。滑稽戏的表演,是以独脚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