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浙江的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
1、上海的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
1、上海戏剧的代表剧种就是沪剧、黄梅戏、昆剧、淮剧 、滑稽戏。
2、沪剧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则档谈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3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1个明星的遭遇》等。
3、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是中国5大戏曲剧种之1,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6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4、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1,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不做,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3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有影响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5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1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孙碰》《阳关》《3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5、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1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源于清代盐城县和阜宁县,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流行于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汉族民间流行着1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1人单唱或2人对唱称之为2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6、滑稽戏是1种新兴的汉蠢伍族戏曲剧种。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脚戏的“9腔十8调”。滑稽戏的表演,是以独脚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
2、浙江的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
浙江的代表戏曲剧种是越剧、绍剧、婺剧,具体介绍如下:
1、越剧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1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清朝光绪3十2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此迟孙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
2、绍剧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和上海1带,因其形成于绍兴,并以绍兴地区各县为流行中心,1953年定名为绍剧。
3、婺剧婺剧,俗称金华戏。它流行于浙江金华、衢州、丽水、台州地区和杭州地区的建德、淳安、桐庐,以及赣东北1带,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秋定名为婺剧。婺剧的唱腔特点婺剧的唱腔由于长期在农村草台演出,重做轻唱,其唱腔已不如苏昆严谨,着重于感情和气氛的渲染,而不过分讲究吐字运腔的功夫旦顷,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词成了“堂众曲”,各个戏中可以自由套用。有的曲牌如武将出场的<点将唇>,旦脚走场的<懒画眉>等,都只在乐曲中表演1番而干脆不唱了。有人认为婺剧的昆曲与弋阳武班有1定关系,它的表演、锣鼓经都与苏昆不同,而接近高腔;大花面用“滚喉”(着重喉总发声,很少用鼻腔共鸣),其曲牌旋律亦与苏昆略异,装饰较森链少。
3、上海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
上海代表戏曲剧种:
1、沪剧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链备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羡嫌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2、上海说唱上海说唱是曲艺曲种。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部分地区。是解放后在独脚戏的“唱派”基础上,吸收苏州弹词的说表技巧逐步发展形成。演唱形式比较自由,1般是1人,亦可两人或多人,腔调来自民歌小调及各地方戏曲、曲艺的唱腔,也有自编的1些曲调。
3、浦东说书发源于上海浦东,流布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又称钹子书、沪书、农民书等。浦东说书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施公案》、《包公》等。
4、独脚戏流行于上海、江苏(苏南)、浙江1带,以吴语方言演出,1般由1人或两3人演出,生动滑稽,是1种新型的传统曲艺曲种。兄唤手
5、滑稽戏上海1带的地方戏剧剧种之1,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吴语地区。多以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同时大量模仿吴语太湖片方言,偶尔也有对北方话、粤语等其他方言的模仿。
。
4、安徽,河南,4川,浙江的剧种是什么。
安徽代表性的剧种是黄梅戏,河南是豫剧,4川是川剧,浙江是越剧。中国的地方戏曲百花齐放,各个省除了代表性的剧种之外,也会都有1些其他的剧种,如安徽还有徽剧、花鼓戏等;河南还有梆子、大平调等;4川还有灯戏;浙江还有婺剧、绍剧等。拓展资料: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5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3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1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1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5大戏曲剧种之1,中国第1大地方剧种。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川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1,流行于4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5种声腔组成。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1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4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4大声腔加1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5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4川。越剧:中国5大戏曲剧种之1,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5、浙江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浙江的戏曲剧种是杭剧。它是杭州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1度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1带水乡和苏南等地。杭剧起源于杭州曲艺宣卷,从诞生到衰败仅半个世纪。1923年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后,在杭州、嘉兴、湖州1带和苏南等地广为流传,抗日战争以前尤为兴旺。杭剧的艺术特点杭剧恪守主流意识形态,走的是1条现实主义创作路子,题材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当代,都力求以小见大,从日常中揭示1-定的社会意义,警醒俗世,发人深省,体现当代性。戏曲电视剧几乎都采取了实景拍摄手法,按照电视剧的手法来重新解构故事情节,营造电视剧的时空。人物具有个性化唱腔,在认真分析剧情,确立人物性格基调后,设计唱腔的旋律,不仅依据唱词提供的内容,更结合人物的神态、心理,把外在的生活形象化成音乐形象,找到不同的节奏、速度、声调与人物性格基调的结合点,通过形象思维,用富有感情的音乐来塑造个性化的形象。戏曲电视剧具有的高度逼真性的特点和影视叙事符号的特点,使演员从繁重的“唱念、做、舞”等程式表演任务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再现角色自身上。角色置身于实景之中时,任何虚拟环境的形体表演便失去了用武之地,那些单纯描述人物身处何种环境的拖沓冗长的语言也可以大大精简。
6、中国各大戏曲剧种的特色是什么?
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1,发源于十9世纪中期的都城北平,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2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1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1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7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4大行。
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4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评剧
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2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2十5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1,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奏,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4季风光为主要内容。
越剧
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1带的“落地唱书”,至3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4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尹桂芳、徐玉兰、王文娟、袁雪芬为代表的老1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蟹)产(蟹)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1,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2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3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8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潮剧
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戏、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1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被称为戏曲活化石。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音。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淮剧
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淮剧是距今已在2百余年的老剧种,早在清代中叶,江苏盐阜(盐城和阜宁)、清淮宝(淮安和宝应)1带流行着1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1人单唱或2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淮剧语言是以今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1种舞台语言。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3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围绕3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1些曲调,如1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 淮剧《1江春水向东流》
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1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1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
秦腔
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1,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其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得名,陕西话发音尤为妙),是中国戏曲4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创造了中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乱弹)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1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