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唱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安塞腰鼓"是什么鼓?

5音戏唱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5音戏唱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1,5音戏的剧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土”,这种土又是1种最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1种情趣。如5音戏传统小戏《拐磨子》中男女主角的对白:女:“当家的!”男:“做呢嗨?”女:“我待说。”男:“你说不咋。”女:“你听见了吗?”男:“俺听见了!”这些台词用当地方言呈现在舞台上,听来特别新鲜可爱。虽然这出小戏的演出时间不长,但能使观众们感觉它的旋律特别优美,情节有似曾相识之感。剧中小两口在劳动中相互打情骂俏,语言通俗热闹红火,特别是女角的台词,既“土”又“酸”,别有1番情致。第2,5音戏演唱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用本嗓唱,女腔尾音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并有带板、旱地拔葱等唱法。当地百姓形容这种唱法为1嘟噜1穗,而戏文里风趣幽默的乡土语言,更是喜得人掉泪。“1嘟噜1穗”是指5音戏的唱词很注意词义的完整性,能够把要描写的事与物、人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透彻到家,加之风趣幽默的乡土语言,所产生的感人效果能高兴地使人掉眼泪。这种唱词在5音戏传统剧本中大量存在,它是使这个剧种长期屹立于剧坛,且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如5音戏名剧《孟姜女》中的1段唱词:红杏新晴悬泉边,乳鸠巧唱梨花天。绿柳缠黄枝泛青,桃蕊欲绽朵朵鲜。更有那,嫩霞摇情满山树,牧笛婉转牛羊欢……这些句子都讲的是乡间的美景,它非常形象地将这些景色唱了出来,就如同把观众带到了这些景色中去了1样。接下来,孟姜女又将话锋1转说起了自己的伤心事,她唱道:“人家都说这是春,我看和那秋1般。”孟姜女刚开始还说的是景色很美,为什么她现在有说“和那秋1般”呢?于是,她又立即向观众交代原因:“夫君去修长城杳无音信,怎不叫至亲人魂萦情牵。”听到这里,观众自然知道了孟姜女为什么说这个景色在她眼里的“1般”,接着,她又进1步陈述原因,唱道:更可怜婆母她愁的染病,食无欲饭不香长夜难眠。早也盼晚也盼两眼望穿,梦里呼醒来唤悲泪潸潸。可是她为了我强打精神,藏起忧咽下愁故作笑颜。婆母亲婆母贤慈爱无边,犹如那3春晖温馨绵绵。我这里,采来山珍药中掺,添瓢水续把柴温火熬煎。放1支人参果替夫尽孝,加1棵灵芝草表我心愿。但愿那老乡医妙手回春,期盼着药神奇变为灵丹。让婆母这沉疴早日痊愈,再等着夫君归团圆平安。在这时,孟姜女又继续讲述了自己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的向往,所以,最后她又表明心迹唱道:想此刻,往前看,还有路漫漫。我尚须、磨砺信念、步履矫健,走过风雨彩虹嫣。做1个,能纺织,能种田、又会写、又会算,穷压不倒,苦摧不垮,勤俭持家,孝敬为先,顶天立地,胜过男人的女婵娟。这段唱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继而触景生情,转化为对丈夫的思念,对婆婆的惦念,显得朴实易懂,感人至深。听着这样的唱段,观众们脑子里立即就会出现1个为了生活不屈不挠的贤惠村妇的形象,这些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清香的词句,使得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听得懂,这就是5音戏的群众性和大众化的最重要的原因。第3,5音戏的念白和唱词都是通俗易懂的句子,有时为了吸引观众,它还经常使用潜台词,来吊观众的胃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埋下伏笔的词句。如5音戏名剧《王小赶脚》中2姑娘的唱词,2姑娘唱: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俺丈夫1把拉我到床跟前,俺倒是为了1个什么事……这里的前句是向观众交代自己的去向,后两句则是给观众1个猜想的空间。观众就会想:这小两口子刚结婚,1个要走娘家,1个不舍得,拉到床跟前干什么呢?于是就吸引了观众听下去的兴趣。第4,5音戏唱腔的另1个主要的特点是以字行腔,以情带声,先吐字,再行腔,边唱边说,唱中夹说或说中起唱,5音戏的唱词中有多处存在这种现象。如5音戏名剧《亲家婆顶嘴》中妈妈的唱段多是唱中夹说,大段唱腔中夹杂着1段数板的念白:越过了1片黄豆地,有两个姑娘拾棉花,唧唧唧,喳喳喳,叽叽嘎嘎的把呱啦。这个说,俺那个女婿当木匠,俺那个女婿把铁打,俺那个女婿才十9,上面的这些念白是妈妈看到了,当她听到后几句时,她又用了唱,也就是接下来的:俺那个女婿整十8,紧跟着这下1句,妈妈又用了念白:过年1同做媳妇,下1句,妈妈又了唱,咱看谁先抱娃娃,在这里,很明显妈妈听到了两个还没有出嫁的姑娘就说起了谁先抱娃娃的事,觉得大闺女说话也不嫌害羞,于是便不禁唱了出来。因此随后她又唱道:偷听此言俺抿嘴笑,哎吆吆嗨,俺的娘哎!这后1句的“哎吆吆嗨”唱出了妈妈稀奇的内心,将人物刻画得更加形象。第5,5音戏演员,因为家境贫寒,又没有读过书,再加上文化水平低的缘故,艺人们在最初传授戏剧唱词的主要方式是口口相传,许多唱词只是以韵而记,对概念化的东西不熟悉,许多唱词以讹传讹,得不到具体的纠正。如5音戏名剧《赵美容观灯》中赵美容的唱段:有1个人呵,是武生,骑着马,拉着弓,要问这是哪1个,咬脐郎打围就下了那山东。在这里,戏词中的“咬脐郎”其实指的是“杨7郎”,但是,由于,5音戏艺人们以讹传讹唱词传播,使后人们的情景台词不能得到最准确的流传,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的5音戏只能在民间广泛流传而没有能够进入宫廷等上层社会。早期的5音戏没有弦乐伴奏,只是使用逐渐丰富起来的1套锣鼓经作为伴奏,完成剧情和人物需要的1系列唱、做、念、打。随着5音戏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通过5音戏几代人的努力,淄博市5音戏剧院已经成为全国几百个地方戏曲中有1定影响力的剧种。曾有1个演奏水准较高的民管乐队,配置齐全,并荣获得过多次伴奏奖。5音戏的音乐腔调朴实简约,擅用平甩腔和高甩腔,在略显平直的运腔基础上,时有优美婉转的腔型出现。唱词风格独特,半说半唱,少用韵白,质朴无华,易懂易记,唱中加说,情趣盎然。另外,它的表演不同于1般的程式化,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5音戏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方言淳朴自然及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多等艺术特色,使这1生长在齐鲁大地的地方戏曲历经两百余年,仍在民间广泛传唱。演唱5音戏的著名艺人们,就是使这些艺术特点得以充分表现的佼佼者。



2、"安塞腰鼓"是什么鼓?


安塞腰鼓是1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1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1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表演介绍】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1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1。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1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1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1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89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1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1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4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1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1个方面。直至有1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1不到1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1样,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5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1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9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1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
7、十8,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1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1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8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1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1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2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1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1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1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2鬼打架”、“大头和尚”等。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1段大场腰鼓。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


【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1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1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挎鼓子的服饰装扮与传统戏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紧身夸衣;头戴草帽圈;戴髯口,脸要红,眉毛要粗,表演时胡须要摆开。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者的服饰也在变。近年来西河口乡1带的腰鼓服饰,已接近于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队的服饰;仍然保留着古代武士的装扮,头扎英雄巾、腰束战裙、脚蹬红缨鞋,颇似古代征战沙场的士卒将帅。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击打的鼓点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间鼓吹乐队伴奏的,乐器有鼓、镲、锣等,另有唢呐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历史发展】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说《尚书.益稷》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述了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之舞的话,那么《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则说明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击鼓助战用于战争,预示战争的开始。


鼓,不仅用于战争,而且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春秋战国后,以鼓为击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就更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渐已出现。山东沂南汉画中的《百戏图》较完整地记录了“百戏”演出的盛况。其中伴奏的乐器有钟、磐、鼓等打击乐器。在样式华丽的建鼓旁,1人着宽袍大袖衣,侧身向鼓,双臂高扬,正欲击鼓,舞姿健美。


安塞腰鼓渊源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1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1。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1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56万之众,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1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1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1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


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1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1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1高1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1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4拍和“前进步”的第2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3、来1段戏曲唱词的赏析




4、23回黛玉隔墙听到的是什么戏


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的1段唱词。


红楼梦原文:


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1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


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


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1蹲身坐在1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8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姿告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


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1时想起来,凑聚在1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牡丹亭》原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作者:汤显祖


作者朝代:明代


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1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迹睁明。


扩展资料: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早族1首曲子,是女主人公杜丽娘在第十出《惊梦》的1段唱词。


在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杜丽娘,长期被禁锢在闺房中,精神生活空虚,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下,第1次偷游后花园。大好春光的感召,使她的青春觉醒了,她挣脱封建礼教的羁绊。


顽强地追求自己梦里出现的意中人,甚至为意中人缠绵枕席,埋骨幽泉。但杜丽娘“1灵咬住”,始终不放,她就是死了,在幽冥的世界里也没有放松对意中人的追求。


最后终于找到了梦里的意中人,并还魂结为夫妇。这样1出动人心弦、生死离合的纯真爱情的戏剧,每句话、每个字都是真实感情的结晶。


因此,和杜丽娘有着相似遭遇的林黛玉当听到《牡丹亭》情真意切的戏文时,开始态度还比较冷静,神情“感慨缠绵”;继而听下去,婉转悠扬的词曲不禁使她发出感叹:“戏上也有好文章”;


接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唱词和“你在幽闺自怜”等戏文,象1块巨石掷入了平静的湖水,激起她心田的波澜,使她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引起了丰富的联想。


林黛玉耳昕戏文,心想自己的境遇:寄人篱下,幽困潇湘,风吹竹叶,如泣如诉。失去亲人的孤女,置身在黑暗的贾府这座牢狱里,犹如飘荡在茫茫大海中的1叶孤舟。


此时此地,此境此情,林黛玉平时0星郁结在心头的悲愤忧愁,在她细细咀嚼《牡丹亭》的戏文中,触景生情地迸发出来。



5、来1段戏曲唱词的赏析


《锁麟囊》这出戏是程派的代表作。1940年由剧作家翁偶虹应程砚秋之约而作的京剧剧本,故事题材取自《剧说》。该剧1940年5月首演于上海黄金戏院。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某年6月十8,登州薛姥的女儿薛湘灵和赵禄寒的女儿赵守贞同时出嫁。嫁前薛姥按照当地俗习送女1个锁麟囊,而赵禄寒却只有借钱请来乐手。薛湘灵性情骄纵,左挑右选总不满意,薛姥为平息女儿,只得在囊中装满珠宝。薛湘灵出嫁中途遇雨,在春秋亭暂避,恰巧遇到贫女赵守贞。贫富相遇,赵守贞触景生情,因感怀身世凄凉而不禁啼哭。薛湘灵派仆人梅香询问,得知实情后颇为同情,慨然隔帘以锁麟囊相赠,雨止各去。6年后登州大水,湘灵与家人失散,漂流到莱州,应募在卢胜家照看孩子。1日,湘灵伴卢子在花园游戏,偶至1小楼上发现锁麟囊,不觉感泣。卢夫人即赵守贞,见情盘问,才知湘灵即当年赠囊之人,于是设宴礼敬,并助其1家重圆。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山东,是1个典型的施恩与知报的中国传统故事。开始最先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薛府上下乱作1团的仆人们,他们为了薛湘灵的嫁妆而人仰马翻,薛湘灵的撒娇使性使得全府上下忙个不停。她骄妗得唱道:


怕流水年华春去渺,1样心情别样娇。


不是我无故寻烦恼,如意珠儿手未操,啊,手未操。


仔细观瞧,仔细选挑,锁麟囊上彩云飘。


是麒麟为何生双角?好似青牛与野飑。


是何人将囊来买到,速唤薛良再去1遭。


由此可见,薛湘灵当时生活在怎样的1个富贵之家。如意珠儿手未操,连自己都从来没有动过手。还有她对锁麟囊的挑剔,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而她只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简短地露了1个面,也许她知道自己的故事并不始于这里,而是始于那场婚礼。


于是她留下1句“怕流水年华春去渺,1样心情别样娇”便在全府人焦头烂额的辅垫下羞答答的轰轰烈烈的出嫁了。


出嫁的半路上却遇大雨,不过薛湘灵的心情倒没受什么影响。但就在此时,隔轿传来的啼哭声引起了她的注意。隔轿的女子叫赵守贞,父亲叫赵禄寒,他的名字和命运出奇的相似——企图蟾宫折桂而屡遭挫败,以致赤贫如洗。或许是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给女儿起名赵守贞,从此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改变命运而仅仅寄托在女儿可以安贫守志上。在女儿出嫁的前1天,他出门借钱未果,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倒不是人情冷漠,而是1帮亲朋好友谁也不比谁富多少——1个连女儿的嫁妆都要靠借的男人,又能交到什么达官贵人呢?女儿的回答倒是很通情达理,但是又透出极端绝望后的无奈:“父亲借钱不来,难道女儿明日就不登花轿了吗?”关于贫寒,或许她已经真的习惯了。这样的家境,注定赵守贞出嫁之时也是寒酸悲怆。


偏偏在出嫁的时候遇上了大雨,又偏偏和薛湘灵同在春秋亭避雨。不知道这场雨是冲赵守贞还是冲薛湘灵而来。对于薛湘灵来说,出嫁遇雨也没有什么,不会在她富贵耀眼的气势上留下任何灰色。而对于赵守贞来说,命运似乎无情到了让人觉得刻意的地步。似乎这场雨是对她出嫁的无情嘲讽。在那个以春秋命名的小亭子里,她和薛湘灵不期而遇。贫富相见,触景生情,不由得赵守贞不落泪。从本质上讲,这两个女人没有什么不同,同样的花样年华,同样的青春容貌,又在同1天出嫁。


论智慧论姿色赵守贞都未必会输给薛湘灵。但是当1个人因为贫寒而极度尴尬的时候正巧遇见另1个在任何方面都未必强过自己但却偏偏比自己富有很多的人,这不能不说是1种刺激。于是在薛湘灵华丽的轿子和百万的妆奁前,赵守贞没能做到像她的名字那样安于贫困,1场大雨就让她又1次深刻地体会了自己的寒酸。毕竟让1个人闭着眼睛守住贫寒容易,而让她在荣华富贵面前依然安贫乐道却是1件难事。


就像我们常常提起的执著和忠贞,想考验谁的执着和忠贞就把他带到诱惑的面前,看看他的反应吧。当1个人走投无路,死死抓住1根救命稻草时,实在算不上执著,因为没有选择,没有引诱,就没有资格用执著忠贞去粉饰和装潢自己,真正的执著在于面前有无数条路的引诱时,依然心无旁骛地固守着1条,这样的做法我们不忍鼓励,却又不得不钦佩。


轿子里的薛湘灵听到哭声,心中不由起疑心: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1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


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


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同样是花样年华,同样是吉日良辰。她不懂隔轿的女孩为什么哭得这么可怜。


薛湘灵作为1个富家之女,却怀有普渡众生之心。1句“世上何尝尽富豪”就可以说明她时刻关心着穷苦的人们。


派人询问,丫环梅香说:小姐,咱们避咱们的雨,他们避他们的雨,雨过天晴,各自散去,您管他们干什么啊?这就是仆人的心胸狭窄之处。薛湘灵1听之下责骂了梅香,这是薛湘灵这个女人可爱的地方,撑得起奢华的铺张,却又不失对底层人民的关心,也许这也正是真正的贵族——奢华是1种对生活的要求,而不是用来炫耀的。


轿子里的薛湘灵说了几句耐人寻味的话:“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在日后改变了她的命运。因为她把1场雨中无意的相逢当成了1种怜贫济困的责任,而没有像梅香那样冷漠骄傲。她批评梅香的这种思想:


梅香说话好颠倒,蠢才只会乱解嘲。


怜贫济困是人道,哪有个袖手旁观在壁上瞧!


蠢才问话太潦草,难免怀疑在心梢。


你不该人前逞骄傲,不该费词又滔滔,


休要噪,且站了,薛良与我去问1遭。


同时,她又对赵守贞啼哭的原因作了1番猜测:


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捣,同遇人为什么这样陶嚎?


莫不是夫郎丑难谐女貌,莫不是强婚配鸦占鸾巢。


叫梅香你把那好言相告,问那厢因何故痛哭无聊?


她在想,这位女孩莫不是被家人强婚配,又嫁给1个“丑夫郎”?可见当时婚姻自主的观念也成主流。试问,谁愿意嫁给1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呢?


这也正是小姐之所以被称为“小姐”,与丫环之所以被称成“丫环”的真正原因。轿子里的薛湘灵把身边唯1能够拿到的嫁妆——那件据说能保佑她早降麟儿的锁麟囊连同里面的各式珠宝都送给了赵守贞。薛湘灵是让人感动的,因为她对人生中的任何1次相逢都投注了情感,没有欺骗,没有冷漠,也没有嘲讽。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最本义体现。


后来她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唱道:


当日里好风光忽觉转变,霎时间日色淡似坠西山。


在轿内只觉得天昏地暗,


耳听得风声断,雨生喧,雷声乱,


乐声阑珊,人生呐喊,都道说是大雨倾天。


那花轿必定是因陋就简,隔帘儿我也曾侧目偷观。


虽然是古青庐以朴为俭,那有这短花帘,旧花幔,参差流苏,残破不全。


轿中人必定有1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


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


于归日理应当喜形于面,为什么悲切切哭得可怜?


那时间奴妆奁不下百万,怎奈我在轿中赤手空拳。


急切里想起了锁麟囊1件,囊虽小却能做续命泉源。


她在得知赵守贞大哭的原因后,突然顿悟:


听薛良1语来相告,满腹骄矜顿雪消。人情冷暖非天造,何不移动半分毫。


我正富足她正少,她为饥寒我为娇。分我1枝珊瑚宝,安她半世凤凰巢。


忙把梅香低声叫,莫把姓名信口晓。


这都是神话凭空造,自把珠玉夸富豪。


麟儿哪有神送到。积德才生玉树苗。小小囊儿何足道,救她饥渴胜琼瑶。


她认为富贵并不由天,谁也不是1出生就富贵或贫穷的。所以说,帮助他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锁麟囊是1件宝物,有后来薛湘灵的唱词为证:


有金珠和珍宝光华灿烂,红珊瑚碧翡翠样样俱全,


还有那夜明珠粒粒成串,还有那赤金链,紫英簪,


白玉环,双风錾,8宝钗钏,1个个宝孕光含。


这囊儿虽非是千古罕见,换衣食也够她生活几年。


对于薛湘灵来说,这件宝物并不会带来什么麟儿。这件东西在她的手里也许只是1种象征意义和美好祝福,对于她的百万嫁妆来说不值1提。然而,锁麟囊对于赵守贞来说,却是救命源泉。


生活中我们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相逢,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遇到1个像薛湘灵那样的人,她在付出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回报,只希望遇到的人会珍惜,会真诚,但往往我们碰到的人之所以会来到我们身边只是为了躲避1场突然而来的大雨,然后就会像梅香说的那样,“雨过天晴,各自散去”,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忘记曾经在1场大雨中和我们相逢,忘记了自己避雨时的狼狈,甚至渐渐地,连那场大雨也忘记了。


于是心里就突然响起薛湘灵那段西皮26: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这就是薛湘灵幸福的前半生,在此时此刻,她根本不会想到以后的生活是怎样的。但世事难料,后来发生的事情却使她彻底明白人世无常。



6、浅谈怎样阅读欣赏中国古代戏曲文学


戏曲是1种高度集中的综合性艺术,它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1体,呈现出极高的审美价值的叙事文学体裁。从形式上讲,戏曲文学是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结合,形成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 戏曲教学主要是对戏曲文学的教学,也就是对“剧本”的学习。剧本是1剧之本,是戏剧的基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矛盾冲突更尖锐性,人物、事件、场面高度集中性,唱词、宾白、动作等融为1体性,人物性格鲜明性和独特性,动作的程式化和极富想象力的统1性等方面。
1、分析戏曲语言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就人物性格揭示、形象的描绘,景物的描绘、情感的抒发而言,戏曲还是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实现的。古代戏曲中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曲词、说白是剧中人物的语言,说白包括人物的对话、独白、唱词;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因此,戏曲中的语言就显得特别重要,占有极为主要的位置。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首先注重戏曲语言的教学。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呢?对此,我们认为,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曲词在戏曲中,曲有各种腔调、曲牌。曲词为诗词体,它有严格的规律,需要合辙押韵,在1折中,各支曲子必须押同1韵。曲词主要用于抒情,也可以起到渲染场景、贯穿情节的作用。因而,曲词讲究字正腔圆,加上乐器伴奏,听起来和谐悦耳,产生和谐的审美效果。例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第4本第3折的“叨叨令”曲牌: 此曲词中不但运用大量叠词,衬字,口语入曲,而且句式相同, 每节中除了“儿”字外,各节之间还押“诶”韵。这样在整齐中有变化,不但造成节奏感,读之更是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而且其中的趣味顿生,韵味无穷,具有音乐美,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而在戏曲中,这种美感往往散发出独特的、诱人的魅力。可以说,这恰是戏曲引人入胜的特点之1。
2、宾白在中国戏曲中,往往是以唱为主,以说为宾的。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说:“宾白有以散白与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又说,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宾白就是戏曲中人物的说白。在戏曲中,宾白主要用于交代情节,有时还起着逗笑、调节气氛、进行讽刺的作用。但是,戏曲中的宾白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它是经过加工的艺术语言,具有审美性。也就是说,它不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蕴含着情感,而且特别讲究韵律、节奏,强调抑扬顿挫,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体现出语言诗化美的特点。比如,王实甫在《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2本第4折中写到: 红云:姐姐,你看那月阑,明月敢有风也。 莺云: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 在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发展过程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压寨夫人,老夫人许下诺言:谁退兵,就将莺莺许配给他。这时张生写了1封信给白马将军平乱后,老夫人赖婚。张生极度苦闷,红娘献计,要张生操琴,以挑动之。戏曲中,莺莺在花园烧香时,在没有听到琴声前与红娘的对话。莺莺自己与张生的爱情遭受如此波折,心情是十分沉重,情绪更是消极的。在这短短的宾白中,莺莺的话只有十几个字,却反映出她的内心世界。她在怨恨,“风月”只有天边有,人间没有。
2、感受音乐节奏 戏曲是1门融说唱、舞蹈于1体的综合艺术。其讲究音乐之美正如1首诗歌讲究语言、韵律之美1样。在戏剧舞台上,吸引观众的多数来自戏曲的音乐之美。那些爱好戏曲的观众谁不能唱上几句精彩的曲调,吟上1段精彩的台词。可以说,“戏曲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人物的唱词、唱腔、宾白等之中。”(陈多《戏曲美学》4川人民出版社)比如,《窦娥冤》中,窦娥在临刑时对婆婆的1段唱: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唱词中,3个“念窦娥”相叠,构成排比,气势增强,而又通过第4句“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的1声呼唤,不但改变了句式,而且运用呼号的修辞手法,在朴实自然中产生了流转跌宕的节奏。那铿锵的音调,高亢的声调,丰富的感情,义愤的表情,把1个活脱的窦娥再世诉冤情,指天斥地泪涟涟的形象活脱脱地再现出来。这段唱词,从音乐美的角度来讲,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抓住动作描写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史略》中说:“‘唱’、‘白’、‘科’都是戏曲的重要因素,它们都互相依存,不可偏废。”又说:“‘科’就是动作,用来帮助表现角色的声容和舞蹈。”在戏曲中,“科范”简称“科”。 “科”就是对演员的主要动作、表演和舞台效果的提示,比如,“做悲科”“做舞科”、“做战科”等。当然,在戏曲中,“科”所表示的“做、打”实际上包括全部形体动作,譬如,人物的身段、手势、脚步、格斗等。虽然说戏曲演员的1举1动,已经用固定的模式来展示,而且体现出虚拟性、夸张性、模拟性甚至具有程式化等特点,但每1个动作无不顺合剧情的展开,推动剧情的发展,从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在心理,时时刻刻牵动着观众或者读者的心。然而,戏曲中人物动作经过长久的艺术锤炼,这些程式化动作,在观众心目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已经成为是1种美的体现,表现出动作的审美特点。比如,《西厢记》中的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莺莺自然是多情重义,张生却是性格文弱,而红娘当然就是聪明活泼。而要表现这几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在表演的过程中,缺少不了人物的动作。所以,在中国特有的戏曲文学中,人物的言语配上人物的动作,把人物的喜怒哀乐之情,不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生动形象,体现出人物的动作之美。因而,《文学鉴赏》中说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有助于真正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说,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的情感,更为主要的是表现出人物的审美特征。
4、欣赏环境描写 在叙事文学中,环境描写表现出人物活动的背景,也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在中国古代戏曲中,环境描写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运用舞台说明独立的描述出来,也可以在人物的唱词中予以表现,甚至人物的服饰、形象的造型无处不透露出戏曲的环境。《文学欣赏》中说过:“环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但这些环境描写,不仅仅是1种客观的环境的展现,而是情感的表现,这正如古人所说:“1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看看《西厢记》中的1曲“端正好”,这可谓是千古绝唱,看看其环境描写与情感的关系。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几句是化用范仲淹词《苏幕遮》。全词如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虽然《西厢记》中这段“端正好”是化用了范仲淹这首《苏幕遮》,不但其妙处表现在化用的自然和谐,情景恰切上,而且“碧云天,黄花地”的色彩浓重,情韵深厚,刻画出了1幅绚丽而又带有离别愁绪的图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物登场送别,更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在“西风紧”中,1个“紧”字,正表现出主人公内在心里的不安和忧愁。而观众在听到此戏曲时,眼前浮现出“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的画面,也会油然生出“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的审美感受。这1感受的产生,不正是其环境之美所带来的妙处吗? 又如,《牡丹亭》中,当杜丽娘受到虚伪礼教的压抑,内心的苦闷和忧郁无法排解,而见到园林景物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唱道: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杜丽娘看到这美好的景致,禁不住以1种喜悦而好奇的心情来感受这美好的春光。可以说,此时的景致之美,与杜丽娘内心的缺失美形成鲜明的对比。词曲中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不正是表现了杜丽娘对自己生活的枯燥、情感的压抑的1种不满情绪,这种不满的情绪也是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反映。 总之,每1出戏都是表现出1方小天地,它是社会这1大天地的缩影、写照。注重戏曲文学阅读,是丰富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1。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社会意识的变化,审美观念的不同,在戏曲文学阅读中,我们还应该从中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情操陶冶,思想认识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