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出时的“行头”包括什么?什么样的人员属于营业性演出?
1、戏曲演出时的“行头”包括什么?
行头,是金、元时起对戏具的统称。《扬州画舫录》称“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为衣、盔、杂、把4箱”。 衣箱,分大衣箱、2衣箱、3衣箱。大衣箱包括各种长短袍服,如蟒袍、官衣、开氅、帔、褶(音学)子、8卦衣、坎肩、斗篷、青衣、宫装、旗袍、云肩、饭单、袈裟等,还要兼管玉带、朝珠、扇子、牙笏、手帕、腰巾和喜神(彩娃)。2衣箱包括各种武装人员的装束,如箭衣、马褂、大靠、茶衣、腰包、抱衣、打衣、制度衣、大铠、猴衣以及扣带、鸾带、丝绦等。3衣箱即演员所穿内衣、厚底靴、朝方、彩鞋、旗鞋、云履、福字履、彩裤、胖袄、僧鞋、薄底靴、大袜、青袍、龙套衣及塑形用品。 盔头箱,主要是盔、帽、冠、巾4种。如帅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纱帽、毡帽、罗帽、风帽,凤冠、如意冠、9龙冠,扎巾、软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员外巾。此外还有演员头上所戴的网子、水纱、雉尾翎、狐尾、甩发、髻发、耳毛、发髻和各式各色的髯口,如黑、黪、白、红、紫色的满、3绺、扎、8字髯、1字髯等。 杂箱,指彩匣子、水锅和梳头桌。彩匣子是为男角色面部化妆、抹彩、勾脸、卸妆、洗脸所用。梳头桌是专为旦角梳理大头、古装头、抹彩、贴片子、插戴银泡子、翠泡子、钻泡子和绢花等饰物所设。 把箱,即旗把箱。从刀、枪、剑、戟等各种兵器到桌椅、板凳、帐幔和山、城、墓、碑等景片;从文房4宝、印信、茶酒器皿、令旗令箭、马鞭、车、船、风、火旗到圣旨、香案、旗、锣、伞、报和剧中特定道具,如家法、手铐、铜锤、棋盘、笛箫等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道具。 1套完整的行头,在演出时均有1定的使用章程和规范,如衣箱上的十蟒十靠都必须按上5色和下5色,即红、黄、绿、白、黑、蓝、紫、粉、古铜、秋香十色的顺序摆放;后场桌上的道具必须根据戏码的变换而变换。以保证演员穿、扎、戴、挂、拿,有条不紊地进行。
2、什么样的人员属于营业性演出?
(1)管理办法的适用人群是指从事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等各类型舞台艺术演出的表演者,如歌手、乐队成员、唱跳组合成员、舞蹈演员、话剧演员、戏曲演员、音乐剧演员、相声演员、脱口秀演员、杂技魔术演员等。 (2)“演艺人员在营业性演出中不得以假唱、假演奏欺骗观众”是依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相关法规所制定,在电视台演播室以外举办的营业性演出活动都属于管理范围。关于是否假唱的判定,将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判罚为依据。 (3)道德建设委员会秘书处负责日常舆情跟踪和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及时发现和了解演艺人员违规情形。同时,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的委员和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员均在可了解掌握相关事实依据的前提下,向委员会申请对违规演艺人员启动评议程序,评议工作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和相关工作章程办理。由于本办法是行业自律管理规范,适用范围仅限行业内,将不设立社会举报渠道。 (4)协会目前正在完善与管理办法配套的《道德建设委员会工作章程》和《违规演艺人员自律惩戒和复出评议标准》,并报相关主管部门。自3月1日起,对于违规艺人的自律惩戒措施和复出评议都将由道德建设委员会按照相关工作章程和评议标准开展。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中行业内代表只占总数的3分之1以内,且每次评议工作都将采用委员“背靠背”互不干扰的方式进行,力争综合各界代表的意见,做到客观公正。
3、戏曲表演特征的程式化概念?
表演程式:是戏曲运用音乐舞蹈等手段表现生活的1种独特的表演技术格式。
1、唱做念打: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法。即歌唱、表演、念白和武功,俗称“4功”。
2、4功5法:“4功”即唱做念打;“5法”即手、眼、身、发、步。
3、科介:戏曲表演术语。剧本中对动作、表情、效果等所作的舞台提示,都属于科介。
4、搭架子:指后台人员与前台表演相呼应的答话和制造的声音效果。
5、打背供:戏曲表演手法。亦称“打背工”、“打背躬”。打背供1般是以衣袖或手掌从侧面遮住脸部,以示不与同台的其他角色交流,只是面向观众进行表述。打背供的作用近似于旁白。打背供有背供唱、背供白等不同形式。
6、趟马:戏曲舞台上表现策马疾行的表演身段。
7、走边:戏曲舞台上表现轻装潜行的表演身段。是武生演员的基本功。
8、档子:京戏武打的表演程式。
9、打出手:戏曲武打的特技。又称“踢出手”、“出手”、“过家伙”。以1个角色为中心,称“上把”;另有几个抛扔武器的人称“下把”。1
0、龙套: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士兵、夫役及群众。龙套总是以整体形态出现,1般以4人为1堂。脚色行当:戏曲脚色从我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中,按性别、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不同类型,称为脚(角)色。
1、生:1般指净丑之外的男脚色。担任男主人公。繁衍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分支。
2、旦:是女脚色的统称。担任女主人公。繁衍出正旦、老旦、小旦、贴旦、花旦、武旦、彩旦等分支。
3、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勾勒脸谱为特征。净脚分化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以做工为主的“2花脸”、以武功为主的“武花脸”,以及“油花脸”等分支。
4、丑:是喜剧脚色。面部化妆以白粉在鼻眼间勾画脸谱。俗称小花脸、3花脸。丑脚分化为文丑、武丑。武丑俗称“开口跳”。文丑又有袍带丑、方巾丑、茶衣丑、老丑等。
5、杂:扮演群众角色。
6、外:意思是“生之外又1生”,扮演正生之外的次要角色。
7、贴:即“贴旦”。意思是“旦之外又贴1旦”,为旦行的副脚。
8、参军、苍鹘:唐代滑稽表演“参军戏”的两个脚色。参军是被讽刺者,苍鹘是讽刺参军者。
9、5花爨(cuan)弄:宋杂剧、金院本的5种脚色。其名目是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1
0、江湖十2脚色:昆剧的十2脚色家门。1
1、反串:演员扮演与本人所属行当的表演特点距离较远的戏剧人物,俗称“反串”。1
2、文武昆乱不挡:文戏、武戏、昆戏、乱弹都能演,即被称赞为“文武昆乱不挡”。戏曲基本功
1、毯子功:指翻、腾、跌、扑等各项技艺。
2、把子功:指刀枪剑戟等长短兵器。
3、翎子功:即舞弄翎子的功夫技巧。小生运用的最多。
4、甩发功:生、净、丑各行脚色头上都要扎1绺长发,叫“甩发”,也叫“梢子”演员表现情绪激动时,往往要舞动甩发,这种技术称“甩发功”。
5、髯口功:戏曲称人物所戴的假胡须为“髯口”。耍髯口的功夫和技巧。称“髯口功”。
6、水袖功:传统戏曲服装的蟒袍、褶子、帔的袖口上多缝有1段白绸子,称“水袖”。舞弄水袖的功夫称“水袖功”。
7、扇子功 :戏曲各行脚色在表演是往往手持扇子,舞弄扇子的功夫和技巧称“扇子功”。
8、手绢功:有些剧种如吉剧、2人转、花灯、彩调等,舞弄手绢有各种高难技巧,称“手绢功”。
9、跷功:是清乾隆年间梆子旦脚魏长生发明的。在脚下绑1种特制的木跷,以表现古代缠足的女子的各种体态。1
0、特技:戏曲表演的特殊技巧。如变脸、喷火、摘花、藏刀、顶灯等。
4、戏曲舞台上,后台人员与前台表演相互呼应的答话和制造的声音效果称为( )。A.科介B.念白C.搭架子D.亮相请帮忙给出正确...
正确答案:C 。
5、龙套是不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
1.龙套也叫文堂。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角色的统称。由于所穿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 2.龙套不同于舞台上的“0碎儿”,而是以整体出现,1般以4人为1堂。在舞台上用1堂或两堂龙套,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 3.根据各剧不同的需要,龙套有各种不同的排场以及队形变化(如2龙出水、站门、挖门等),并有时伴随各种队形变化齐唱各种曲牌(如[1江风]、[朱奴儿][泣颜回]等)。当主帅升账或在某种特定场景中时,龙套还须大声喝喊堂威(如喝喊“有!”、“啊!”、“噢……”等)。 4.龙套如以4人为1组,则分为头、
2、
3、4家(或头、
2、
3、4旗),以头家为带头人。他们在双方交战时,只摇旗呐喊,手中常拿着门枪旗、红门旗、飞虎旗,或风旗、水旗、火旗、云牌等,因此,又把龙套叫作“打旗的”。在舞台上,龙套总是跟着主帅跑上跑下,而且台上各种集体上下场的队形、各种舞台部位的变换,甚至舞台气氛、环境变化,都要靠龙套“跑”出来,故而也叫“跑龙套”,龙套的表演除了“跑”,则以静为主。即使演武将的随从兵丁,也和武行的翻打不1样,他们着重走阵式、摆队形或站门助威。有时,整出戏龙套在官员后面1直站着不动,所以也叫“文堂”。龙套扮演的角色流动性很大,1会儿演士兵,1会儿演太监。有时为了烘托殿堂或公堂上的森严气氛,在两旁站脚助威,伫立不动;有时上天、入海或到了平原、战场又须跑出跑进,穿梭起舞。为了表明这1行的角色很杂,流动性很大,所以又叫“流”行,或“杂”行。 5.龙套在旧戏班里虽是不被人重视的杂行,但在舞台演出中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几乎每出戏里都有龙套。扮演龙套能多方面锻炼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在科班里,学员入科后,启蒙的舞台锻炼,就是跑龙套。无论学什么角色,必须经历这个阶段,慢慢地再演旗、锣、伞、报,进1步再演配角、主角。 6.最早的京剧戏班没有龙套这行。后来发展到主角制时期,出现了龙套专行,并且有的还独立于戏班组织之外,何时需要,何时应演。目前1般剧团已很少专职龙套,多由其他角色兼演。
6、视频水韵江苏第5分20秒的戏曲,是什么曲子啊?超好听?
1、中国十大戏曲:京剧、昆曲、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曲剧、越调、吕剧、沪剧
2、详细介绍
1、京剧,曾称平剧,中国5大戏曲剧种之1,腔调以西皮、2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3鼎甲“榜首”。
2、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1,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1朵“兰花”。
3、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
4、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1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1,位列中国5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2大剧种。
5、越剧——中国第2大剧种,有第2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5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1。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5大戏曲剧种之1。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4大优秀剧种之1。
7、曲剧是主要流传于河南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1,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 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8、越调是河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1。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4弦,后来1般用坠胡。
9、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8大戏曲剧种之1,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3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3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3弦、琵琶,称“吕剧4大件”。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
0、沪剧: 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3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1个明星的遭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