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中的“了”“ 的”为什么会变音?百度百科首页音乐什么叫变调扬琴?变音扬琴?

歌曲中的“了”“ 的”为什么会变音?


1、歌曲中的“了”“ 的”为什么会变音?


从发音的角度说,轻声在歌唱中可能会产生咬字不准的问题,而民族唱法最忌讳的是咬字不准——这恐怕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从传承的角度说,我国的音乐界、戏曲界、曲艺界等,基本还是沿袭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有的老师傅、老专家生于甚至长于普通话还没有开始推广和普及的解放前。他们那样唱惯了,徒弟们就也跟着唱下来了。



2、百度百科首页音乐什么叫变调扬琴?变音扬琴?


你好,回答如下,如满意请采纳:


扬琴种类


扬琴的品种很多,除传统的8音、十音和十2音小扬琴适于民间器乐合奏或为说唱、戏曲伴奏使用外,变音扬琴、转盘转调扬琴、筝扬琴、全律活马大扬琴和电扬琴等则适于独奏或参加民族乐队合奏。


变音扬琴:


60年代研究制成,4排马又称“401型扬琴”,是在面板两侧安置滚轴板,每组琴


弦下面支有金属滚轴,以起到准确定音和迅速调弦的作用,在左侧的滚轴板上还置有铜质变音槽,通过变音槽在板上往返移动,可使琴弦升高或降低半音。它除达到迅速转调的目的外,还使扬琴结构得以简化,将原来只有两组音域的小扬琴。扩大为4个8度,并采用新的音位和马子排列,能够在演奏中迅速转调。它最大的优点是演奏方法统1,只要学会1个调的奏法,就能演奏其他各调乐曲。


转盘转调扬琴:


转盘转调扬琴:设左、中、右、低4个条马,音位排列具备1定规律,演奏方便。左侧设有转调机械,由主轴、凸轮、杠杆、连杆、变音活页等主要另部件组成。装于主轴上的各个凸轮,通过固定在角铁支架上的连杆,来控制变音活页立起(截弦)和倒下(离弦)。变活页立起时,升高半音,从而达到转调的目的,使用时比较方便。


参考资料:百度扬琴百科。



3、听音调如何区分戏曲剧种


昆曲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1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京剧


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1。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2)假嗓亦名小嗓、2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1。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2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3)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1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1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1般所谓的不搭调。


(4)吊嗓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1。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的先用1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5)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1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6)丹田音,又名响堂,京剧声乐名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3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现在1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7)云遮月,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1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1种优美音质。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1类型。


(8)塌中,京剧声乐名词。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9)脑后音,京剧发声的1种。又名背工音。1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1种含蓄浑厚的音调。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老生和净角唱腔中,凡遇闭口音(如“17辙”)的高音,多用此种唱法。旦角唱腔用脑后音者较少,程(砚秋)派唱腔有时用之。


(10)荒腔,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1)冒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2)走板,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京剧唱腔中有1板3眼、1板1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


(13)不搭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习称跑调。


(14)气口,京剧演唱方法之1。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1,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换气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偷气是在乐句若断若续中吸气而不使听者觉察。


(15)换气,京剧演唱方法之1。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必先吸气,作好充分准备。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乘便呼吸,蓄气待换。唱腔中在何处换气,因人而异,1般称为气口。


(16)偷气,京剧演唱方法之1。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如《捉放曹》中陈宫所唱“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唱完前6字及“内”字长腔,利用“我”这1衬字向内“偷”吸1口气,以便唱足下面“难以回马”的腔,即谓之偷气。


(17)嘎调,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1字时,习称嘎调。如《4郎探母》中杨延辉唱“站立宫门叫小番”1句中的“番”字,《定军山》中黄忠唱“扫明天午时3刻成功劳”1句中的“天”字等,均称嘎调。


(18)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


(19)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


评剧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 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26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越剧


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阳刚之美。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行当则以红脸、黑脸为主要脚色,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动作粗犷,架式夸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豪放的阳刚之美。 过去全用“大本腔”(真嗓)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后来逐渐变化,多用“2本腔”(假嗓)演唱。也有用“大本嗓”(真声)吐字,“2本嗓”甩腔。其中净行的发音则带沙音和炸音,使唱腔粗犷奔放。女声各行当,都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发音多用口腔共鸣,声音圆润、音域宽广。


河北梆子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26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


吕剧


吕剧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角色多是小生、小旦、小丑,唱词和道白取自民间用语。伴奏乐器以坠胡、2胡、3弦为主。唱腔清爽,发音有力,具有浓烈的农乡之情.


黄梅戏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4、京剧有什么发音技巧吗?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1。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2)本嗓同“假嗓”。


(3)大嗓同“真嗓”。


(4)真声同“真嗓”。


(5)假嗓亦名小嗓、2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1。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2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6)小嗓同“假嗓”。


(7)2本嗓同“假嗓”。


(8)假声同“假嗓”。


(9)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1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1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1般所谓的不搭调。


(10)吊嗓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1。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的先用1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11)调嗓同“吊嗓”。


(12)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1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13)丹田音京剧声乐名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3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现在1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14)响堂同“丹田音”。


(15)云遮月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1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1种优美音质。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1类型。


(16)塌中京剧声乐名词。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17)脑后音京剧发生的1种。又名背工音。1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1种含蓄浑厚的音调。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老生和净角唱腔中,凡遇闭口音(如“17辙”)的高音,多用此种唱法。旦角唱腔用脑后音者较少,程(砚秋)派唱腔有时用之。


(18)背工音同“脑后音”。


(19)荒腔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20)黄调同“荒腔”。


(21)黄腔同“荒腔”。


(22)凉调同“荒腔”。


(23)冒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24)走板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京剧唱腔中有1板3眼、1板1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


(25)不搭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习称跑调。


(26)跑调同“不搭调”。


(27)气口京剧演唱方法之1。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1,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换气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偷气是在乐句若断若续中吸气而不使听者觉察。


(28)换气京剧演唱方法之1。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必先吸气,作好充分准备。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乘便呼吸,蓄气待换。唱腔中在何处换气,因人而异,1般称为气口。


(29)偷气京剧演唱方法之1。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如《捉放曹》中陈宫所唱“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唱完前6字及“内”字长腔,利用“我”这1衬字向内“偷”吸1口气,以便唱足下面“难以回马”的腔,即谓之偷气。


(30)嘎调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1字时,习称嘎调。如《4郎探母》中杨延辉唱“站立宫门叫小番”1句中的“番”字,《定军山》中黄忠唱“扫明天午时3刻成功劳”1句中的“天”字等,均称嘎调。


(31)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


(32)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


(33)工尺戏曲音乐名词。泛指戏曲曲谱上曲词右侧所注音阶符号。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合、
4、上、尺、工、凡、6”等字作为音阶的符号,相当于西洋音乐的“56712345”。习惯上把这些符号统称为“工尺”。有的曲谱,曲词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有工尺的曲谱,名为工尺谱。


(34)板眼戏曲音乐名词。传统唱曲时,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为中眼、小眼(在4拍子中前1弱拍称头眼或初眼,后1弱拍称末眼)。合称板眼。


(35)过门儿京剧音乐名词。指在唱句与唱句之间,唱段与唱段之间的间奏音乐。唱句与唱句之间常用小过门儿,唱段与唱段之间常用大过门。但由于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并无固定模式。


(36)挂儿京剧音乐名词。挂儿是“过儿”的谐音,专指在唱段与唱段之间的大过门,1般多指华彩的间奏音乐。在唱句与唱句之间的小过门不称挂儿。


(37)垫头京剧音乐名词。指在乐汇与乐汇间起搭桥作用的旋律称为垫头或小垫头,亦名桥。垫头旋律较短,1般只有
2、3拍,起前后衔接作用。


(38)行旋京剧音乐名词。指在演员表演动作或对话、独白时的衬托音乐。行旋多为曲牌或简单旋律的反复演奏,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39)调门指演员歌唱时的音高。凡用弦乐器伴奏,都根据演员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调。京剧调门,1般以正宫调为适度,最高的唱乙字调,最低的凡字调,俗称趴字调。同1剧中,两个主要演员音高不同,有时互相迁就,有时临时长(提高)调门或落(降低)调门。


(40)调面演员唱的音高与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调面。意思是按照“调门”的表面歌唱。调面系针对调底而言。在1般情况下,演员都唱调面。


(41)调底演员唱的音高比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8度,叫做调底。意思是按照调门的底音歌唱。调底系针对调面而言。京剧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调的腔调经常翻高,如将调门定高,演员嗓音不及,如将调门定低,乐器音量有过小,乃采用调底的唱法,把乐器定高8度,演员以低8度的音来歌唱。


(42)定弦指弦乐器(胡琴、2胡等)定“调门”的高低。1般都以笛子作为定弦的标准。


(43)乙字调京剧音乐名词。工尺谱所用调门之1。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乙”音(开启第5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乙字调为京剧的最高调门。


(44)工正调亦作正宫调。京剧根据笛的音高定胡琴的调门,西皮外弦与笛正宫调的工音同高的称为正宫调。比正宫调高出1度的称乙字调,高出半度的称工半调,比正宫调低1度的称6字调,低半度的称6半调,低2度的俗称趴字调。


(45)工半调京剧调门之1。略高于正宫调,略低于乙字调。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升高。


(46)软工调京剧调门之1。略低于正宫调,而较6字调稍高。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降低。


(47)6字调京剧调门之1。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6”音(6孔全闭,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6字调为京剧中低于正工调,高低适度的调门。


(48)趴字调亦作扒字调。京剧调门之1。凡低于6字调1度以上的统称趴字调。


(49)正宫调同“正工调”。


(50)扒字调同“趴字调”。



5、古筝不同流派的按变音是音高怎么样的?谁能大概的描述1下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有陕西筝、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 浙江筝、内蒙筝7个派系,其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陕西筝:亦称“秦筝”,古朴典雅,保留了古曲原味,为各筝派的始祖,现流行于西北1带。 河南筝: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山东筝: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8大板编组而成。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潮州筝:流传于广东潮州1带,音乐结构特殊,旋法别具1格。它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物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1格。主要曲调有《重6》《轻6》《活5》《反线》等。其中《重6》调乐曲比较委婉;《轻6》调乐曲清新明快;《活5》调乐曲缠绵悲切,律调很有特点。 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1。广东汉乐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它是在晋安帝9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1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1带人民多次南迁而流行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如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惠阳、韶关地区部分县,以及江西、福建、台湾部分地区和国外华侨居住的地方。广东汉乐的古筝演奏有久远的历史,它是以《汉皋旧谱》(即汉调音乐)为主要依据,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文静含蓄的风格。 江浙筝:即武林筝,流行在杭州1带。与江南丝竹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 内蒙筝:只有10弦,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1般分为8派:
1、“真秦之声”的陕西筝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 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1般分为8派,(以前曹正先生所言“茫茫9派流中国”,现在又有了新的观点。)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陕西筝: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但现在“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这里有丰富多采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筝或极少用筝;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筝作为伴奏乐器,跟洋琴、琵琶、3弦1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著名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说,这就是“秦筝的余绪”。筝在榆林虽有3百多年的历史,但榆林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筝的技艺还停留在古法弹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很少,这正是筝的最早奏法。筝在陕西地区已渐渐失传,其传谱传人都无资料可寻。 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筝家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从理论研究到弹奏技艺,从伴奏地方戏曲到编制秦韵风格筝曲,作了大量的工作,使陕西人民从新熟悉了筝。1957年,榆林筝名家白葆金参加了全国的民间音乐调演和陕西省第3届民间戏曲汇演,并独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筝曲。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以及会议对陕西迷胡筝曲的肯定,都对秦筝在陕西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后来涌现了象《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3秦欢歌》、《绣金匾》等优秀的陕西风格筝曲。西安鼓乐,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关于筝的记载,给陕西筝人以启示,又有筝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众多筝同仁的帮助,经过近3十年的实践,陕西已渐渐地恢复筝奏秦声。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2个变音的游移性。7声音阶中的4级音编高,7级音偏低。所谓偏,当然不是半个音。这两个音又游移不定。1般来说,是向下滑动紧靠下1级音的;其次,在旋律进行上,1般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第3,在弹奏时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较多,这是出于旋律进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术。第4,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筝家王巽之先生谈古筝流派时说,“陕西派多抒情”说明了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
2、“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 河南筝: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河南筝在演奏上有1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详细内容请查看: http://www.***.com/xueyuan。



6、找1首在商场听过的新歌,戏曲的风格,像是变音唱的,女人很尖的声音,很大气。


新贵妃醉酒。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