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净是指什么角色,戏曲人物中生末净旦丑的造型特点是什么
1、京剧中净是指什么角色
解释:丑,是中国戏剧的1种程式化的角色行当,1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或貌不惊人的角色;来历:传说当年唐玄宗喜好演戏,下场演戏时就扮演丑角,而唐玄宗被尊为中国戏剧界的祖师爷,所以传统剧团的团长都是丑角担任。丑角的分类:丑角俗称3花脸,主要扮演差役等角色。丑角1般不重唱,以念白和做工为主,念白和其他角色也不同,1般用普通口语,京剧中所谓“京白”,昆曲中所谓“苏白”,各个剧种的划分有所不同,但比较1致的大概分为如下几种:文丑:以做工为主。武丑:以武打为主,和净角中的3块瓦之间的区别不明显。大丑:代表大人物,1般不重唱,以念白和做工为主。相对者为小丑。小丑:代表小人物。轶事:中国戏曲学院的第1任院长就是名丑萧长华先生担任。粤剧之中把丑生1角演得最好,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有“丑生王”之称的梁醒波先生。
2、戏曲人物中生末净旦丑的造型特点是什么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1种程式。1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京剧1般用油彩化妆,比较难卸下。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 艺术家 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1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 唐朝 乐舞 大面 (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1,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 参军戏 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 翁偶虹 曾撰文说:“ 中国戏曲脸谱 ,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 贵州 的‘地戏’, 江西 、 安徽 的‘ 傩戏 ’, 西藏 的‘ 藏戏 ’,无论 生旦净丑 ,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1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1样,是和演员1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虽只有2百余年的历史,但与其他戏曲相比,它发展快,流传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京剧脸谱在 中国戏曲脸谱 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是1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 燕翼 、蝶翅等为 图案 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 曲眉 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剧脸谱 ,是具有民族特色的1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 历史人物 或某1种类型的人物都有1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1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1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烈,如关羽、 姜维 、 常遇春 ;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 张飞 、 李逵 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 宇文成都 、 典韦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1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 窦尔敦 、 马武 等;白色的脸谱1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 赵高 等。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3类: 揉脸 、 抹脸 、 勾脸 。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5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 情节 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1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古印度梵剧 古印度梵剧的表演角色共分5种: 1)男主角, 梵语 译音为拏耶伽。 2)女主角,梵语译音为拏依伽。 3)丑行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都娑伽,此类角色往往扮成婆罗门人的样子,多为主人之帮闲,专以俗语打诨插科。 4)家僮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答。 5)侍女类女配角,梵语译音为都陀。宋金杂剧院本 无独有偶,元 夏庭芝 在《青楼集》中论及我国 宋金杂剧 院本的角色时就明确指出:“院本始作,凡5人:1曰副净……1曰副末……1曰引戏……1曰末泥,1曰装孤……杂剧则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尼。”元 陶宗仪 在《辍耕录》中将宋金杂剧院本中的这5种角色及表演称为“5花爨弄”。虽然我们现在还难有充足的史料论断古印度梵剧中的5种角色与宋金杂剧院本中的“5花爨弄”同出1辙,但是,古印度梵剧中的拏耶伽、拏依伽、毗都娑伽、毗答等角色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生(正未)、旦(正旦)、净(丑)、末等角色在行当特征及表演职能等方面几乎1致。而且,中国 古典戏曲 中的末、旦这两种角色称谓的来源和古印度戏剧相关联的某些姊妹艺术形式有着勿庸置疑的难解之缘。旦 旦,作为1种表演者的称谓始见于西汉桓宽的《 盐铁论 》中所述的“奇虫胡妲”1句。“胡妲”,即胡之妲,这就初步道明了“妲”的... 。
3、戏曲4行当是?
生,旦,净,丑。 “生”包括小生,老生,武生。
4、中国戏曲脸谱中颜色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1种程式。1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1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1,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1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1样,是和演员1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虽只有2百余年的历史,但与其他戏曲相比,它发展快,流传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京剧脸谱在中国戏曲脸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是1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1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1种类型的人物都有1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1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1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1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1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3类:揉脸、抹脸、勾脸。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5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1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5、为什么戏曲要画脸谱?
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1。“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而“丑”,在鼻梁上抹1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京剧中净的面部绘画。
6、戏曲中净是什么角色
俗称花脸,细分为大花,2花。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