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戏曲有什么特点,有谁知道“中秋节”与“春节”的来历?
1、春节戏曲有什么特点
春节(农历正月初1)是我国传统盛大节日。每年除夕晚上都会举办综艺性文艺晚会。春节戏曲春晚梨园名家汇聚1堂,老中青3代同台演出,南腔北调轮番登场,古典现代有机融合,经典唱段精彩不断。晚会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秦腔、川剧、评剧、沪剧、2人台、河北梆子、高甲戏等十几个地方特色剧种大放异彩,小品、相声等创编类节目也各具特色。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1,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1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1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1是男扮女、女扮男;2是划分生、旦、净、丑4大行当;3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4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5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红”、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1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1。1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1种表现。 春节戏曲的3大特点 (1)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1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2)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1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35步行遍天下,67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歌剧的“31律”与“第4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1种虚拟方式。 (3)程序性 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1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此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1定的程式。
2、有谁知道“中秋节”与“春节”的来历?
。
3、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怎么没有滇剧
2015年云南省滇剧院大型新编传统滇剧《京娘》中的《送兄》片段将参加中央戏曲频道主办的新春戏曲晚会”的演出。 滇剧是云南省主要地方剧种,被誉为“滇粹”、“省粹”,从形成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以昆明官话为舞台标准,丝弦、胡琴、襄阳3大腔,分别源于秦腔、徽调和汉调,加之丰富的板式和杂腔小调,恢弘时黄钟大吕,高亢激越;委婉处小桥流水,优美抒情。滇剧作为云南汉族戏曲剧种,从云南各民族文化艺术中吸取养分,并且对白剧、傣剧等地方戏,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京娘》剧目出于古典名著《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是在滇剧优秀传统折子戏《京娘送兄》的基础之上,通过拓展情节、丰富性格和对人性主题的深化与开掘,使之成为了1部大型新编滇剧剧目。该剧主要内容为,少女京娘惨遭山寇强掳,幸遇青年狭义男子赵匡胤救助。为护送京娘返回家乡,2人结为同姓兄妹。千里送妹及归家以后,京娘向赵匡胤表白爱情。赵匡胤因怯于兄妹相称的名分,以及大丈夫应以功名为重的念想,没有接受京娘的爱情。其后,又受到京娘亲族的误解、羞辱、激怒,赵匡胤1气出走,京娘含恨自缢身亡,其魂灵与赵匡胤长路相伴,化作萤火虫儿,为赵匡胤照亮黑夜前行的道路。 有的,看看就知道了,望采纳。
4、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起源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1种说的是,古时候,有1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3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1个腊月3十晚上,"年"到了1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1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1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1个村庄,朝1户人家门里1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1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5谷丰登。由于谷禾1般都是1年1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2十4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1改名为"春节"。春节传统习俗 扫尘“腊月2十4,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1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6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1,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1般为夜半时分。拜年 新年的初1,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1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1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1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窗花与“福”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1体。剪纸在我国是1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1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5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春节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1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1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1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3星图》、《天官赐福》、《5谷丰登》、《6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3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3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4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1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2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1种新形式。这种合2而1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1说。即在新的1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1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1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春晚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1个偶然事件。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5
1、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5、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那几段戏曲分别出自那几部戏曲
有《红娘》《锁麟囊》《双阳公主》《4郎探母》其他几段记不太清楚了。
6、关于春节的传统和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1种说的是,古时候,有1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3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1个腊月3十晚上,"年"到了1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1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1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1个村庄,朝1户人家门里1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1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5谷丰登。由于谷禾1般都是1年1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2十4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1改名为"春节"。“腊月2十4,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1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6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1,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1般为夜半时分。拜年 新年的初1,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1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1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1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窗花与“福”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1体。剪纸在我国是1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1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5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春节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1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1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1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3星图》、《天官赐福》、《5谷丰登》、《6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3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3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4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1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2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1种新形式。这种合2而1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1说。即在新的1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1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1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春晚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1个偶然事件。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5
1、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