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戏曲中的四大清官是谁,戏曲琵琶记简介

我国古代戏曲中的4大清官是谁



1、我国古代戏曲中的4大清官是谁

王莽,新朝的建立者,对百姓特别坏,据说在他当政的几十年里太阳都没有出来过,称之为奸于民 2曹操,3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欺君罔上却爱民如子,称之为奸于御 3秦桧,南宋丞相,卖国求荣,其妻王氏之奸甚于秦桧,杀岳飞乃王氏之计,称之为奸于妻 4严嵩,明朝奸相,克扣军饷,其子严世藩更甚于其父,勾结倭寇,称之为奸于子 没有4大奸臣1说,有十大奸臣。中国古代十大奸臣 (1)庆夫———春秋鲁国贵族,“庆夫未死,鲁难未已” 即源于此。 (2)赵高———秦朝宦官,原系赵国贵族,“指鹿为马”者即为赵高也。 (3)梁冀———东汉大臣专横朝政、贪得无厌,所掠财产竟相当于全国半年租税。 (4)董卓———东汉凉州豪强,承帝时任并州牧掠夺白银逾百万,后被吕布所杀。 (5)来俊臣——唐武则天时酷吏,“请君入瓮”即是此人手段也是其下场。 (6)李林甫——唐朝权臣,玄宗时任礼部尚书兼中书令,位高1时。 (7)秦桧———北宋历任御史中臣等职,以莫须有罪名将名将岳飞杀害。 (8)严嵩———明朝大臣,嘉靖中任吏部尚书,官至太子太师。 (9)魏忠贤——明朝宦官,为害1时,最为凶残。 (十)和坤———原在清庭銮仪卫当差,因逢迎献媚,为乾隆所宠 4大清官:1,北宋大臣包拯(999年-1062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此人性格严峻刚直,与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虚伪的言辞取悦于人。包拯立朝刚毅,执法公正,为民作主,不畏权贵。他出身在1个中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仰慕古代圣贤,有“竭忠死义”之志。 据史书记载,1027年,包拯1举考中进士,授官建昌县(今江西南城)知县。因当时其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远离家乡,为了照顾父母,他放弃知县工作,在离合肥不远的和州(今安徽和县),找到1个较低的官位任职。其父母仍不愿随同前往。包拯毅然辞去官职,回乡奉养双亲,直至父母去世。守孝3年期满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重登仕途。 在出仕做官时,包拯写过1首明志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居心清正是治理政事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的准则。秀美的树干终将成为栋梁之材,精纯的钢铁决不应做成弯钩。仓库充盈老鼠麻雀也喜欢,地光草尽狐狸都要发愁。史书上记录着历代先贤的遗训,从政做官1定不要留下劣迹而招后人的羞辱。 包拯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他39岁重新出仕,到他64岁死于任上,共为官从政26年。其间,他都把明志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表现出高尚的为官道德,做出了卓越的政绩。他先后担任过知县,户部判官,转运使,州府,直至权御史中丞,3司吏,枢密副使等职。3司使,枢密副使在宋代相当于副宰相1级的高官。 包拯的日常生活勤俭节约,虽然后来当了3司使,枢密副使,但其穿的,吃的,用的仍然和刚做知县时1样俭朴。宋代达官贵人素有蓄养歌伎之风,而包拯在闲暇时只与夫人对谈聊天。 包拯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繶,英年早逝,其妻崔氏,誓不改嫁。次子名绶,是包拯所出媵妾孙氏所生。长子繶死后,次子绶由崔氏收养。包拯逝世时,包绶才5岁,此后1直由崔氏抚养成人,包绶便对其嫂崔氏“以母礼事之”,即所谓“嫂娘”。戏剧,小说中,说包拯称其嫂为“嫂娘”,这不过是1种艺术需要。包拯1来无兄长,2来直到3十56岁,其父母尚健在,所以,包拯本人并无“嫂娘”。 包拯不但自身清廉,而且所到之处,都深入体察民情,为百姓做好事。在端州当知县时,他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于是,他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7眼水井。百姓改饮井水后,健康状况大为改观。这些井被后人称为“包公井”,有的至今尚存。 包拯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在历史上是非常突出的。1053年,宋仁宗皇佑5年,包拯因年老丧子,回老家任庐州知县。1些亲戚故旧以为可以有恃而无恐,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无法无天。1次,他的1位堂舅犯法,引起公愤,外甥与舅父属于近亲,外甥是不太好惩处舅舅的。包拯不顾私情,下令逮捕堂舅,依法处以笞刑,痛打了1顿。从此,包拯的亲戚故旧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戏曲琵琶记简介



2、戏曲琵琶记简介

【简介】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5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4十2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1部经典名著。   【剧情】   书生蔡伯喈与赵5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1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5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1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1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5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5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5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5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5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5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5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1门。

戏曲琵琶记简介



3、戏曲琵琶记简介

故事情节   书生蔡伯喈与赵5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1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其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5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1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 琵琶记   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1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5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5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5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5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5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5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5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1门。   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1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5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5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5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5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5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5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5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1门。高明4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后来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镇,《琵琶记》就是在这1时期写成的。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2郎》。据记载,其情节大致写蔡2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2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2郎被暴雷轰死。   宋代戏文所写的蔡2郎,亦称蔡中郎,也就是汉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戏中所写的情况,只是出于民间传说。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1诗中说: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见该故事流传之广。类似这种题材,在宋代说话、鼓词、诸宫调、杂剧等民间伎艺中,还有《王魁负桂英》、《陈叔文3负心》、《王宗道负心》等。这表明书生负心婚变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书生贪新弃旧、攀龙附凤的行为尤其受到市民阶层的关注。 《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3不从”导致1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2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戏曲琵琶记



4、戏曲琵琶记

我国古代戏曲中的4大清官是谁



5、我国古代戏曲中的4大清官是谁

王莽,新朝的建立者,对百姓特别坏,据说在他当政的几十年里太阳都没有出来过,称之为奸于民 2曹操,3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欺君罔上却爱民如子,称之为奸于御 3秦桧,南宋丞相,卖国求荣,其妻王氏之奸甚于秦桧,杀岳飞乃王氏之计,称之为奸于妻 4严嵩,明朝奸相,克扣军饷,其子严世藩更甚于其父,勾结倭寇,称之为奸于子 没有4大奸臣1说,有十大奸臣。中国古代十大奸臣 (1)庆夫———春秋鲁国贵族,“庆夫未死,鲁难未已” 即源于此。 (2)赵高———秦朝宦官,原系赵国贵族,“指鹿为马”者即为赵高也。 (3)梁冀———东汉大臣专横朝政、贪得无厌,所掠财产竟相当于全国半年租税。 (4)董卓———东汉凉州豪强,承帝时任并州牧掠夺白银逾百万,后被吕布所杀。 (5)来俊臣——唐武则天时酷吏,“请君入瓮”即是此人手段也是其下场。 (6)李林甫——唐朝权臣,玄宗时任礼部尚书兼中书令,位高1时。 (7)秦桧———北宋历任御史中臣等职,以莫须有罪名将名将岳飞杀害。 (8)严嵩———明朝大臣,嘉靖中任吏部尚书,官至太子太师。 (9)魏忠贤——明朝宦官,为害1时,最为凶残。 (十)和坤———原在清庭銮仪卫当差,因逢迎献媚,为乾隆所宠 4大清官:1,北宋大臣包拯(999年-1062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此人性格严峻刚直,与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虚伪的言辞取悦于人。包拯立朝刚毅,执法公正,为民作主,不畏权贵。他出身在1个中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仰慕古代圣贤,有“竭忠死义”之志。 据史书记载,1027年,包拯1举考中进士,授官建昌县(今江西南城)知县。因当时其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远离家乡,为了照顾父母,他放弃知县工作,在离合肥不远的和州(今安徽和县),找到1个较低的官位任职。其父母仍不愿随同前往。包拯毅然辞去官职,回乡奉养双亲,直至父母去世。守孝3年期满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重登仕途。 在出仕做官时,包拯写过1首明志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居心清正是治理政事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的准则。秀美的树干终将成为栋梁之材,精纯的钢铁决不应做成弯钩。仓库充盈老鼠麻雀也喜欢,地光草尽狐狸都要发愁。史书上记录着历代先贤的遗训,从政做官1定不要留下劣迹而招后人的羞辱。 包拯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他39岁重新出仕,到他64岁死于任上,共为官从政26年。其间,他都把明志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表现出高尚的为官道德,做出了卓越的政绩。他先后担任过知县,户部判官,转运使,州府,直至权御史中丞,3司吏,枢密副使等职。3司使,枢密副使在宋代相当于副宰相1级的高官。 包拯的日常生活勤俭节约,虽然后来当了3司使,枢密副使,但其穿的,吃的,用的仍然和刚做知县时1样俭朴。宋代达官贵人素有蓄养歌伎之风,而包拯在闲暇时只与夫人对谈聊天。 包拯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繶,英年早逝,其妻崔氏,誓不改嫁。次子名绶,是包拯所出媵妾孙氏所生。长子繶死后,次子绶由崔氏收养。包拯逝世时,包绶才5岁,此后1直由崔氏抚养成人,包绶便对其嫂崔氏“以母礼事之”,即所谓“嫂娘”。戏剧,小说中,说包拯称其嫂为“嫂娘”,这不过是1种艺术需要。包拯1来无兄长,2来直到3十56岁,其父母尚健在,所以,包拯本人并无“嫂娘”。 包拯不但自身清廉,而且所到之处,都深入体察民情,为百姓做好事。在端州当知县时,他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于是,他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7眼水井。百姓改饮井水后,健康状况大为改观。这些井被后人称为“包公井”,有的至今尚存。 包拯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在历史上是非常突出的。1053年,宋仁宗皇佑5年,包拯因年老丧子,回老家任庐州知县。1些亲戚故旧以为可以有恃而无恐,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无法无天。1次,他的1位堂舅犯法,引起公愤,外甥与舅父属于近亲,外甥是不太好惩处舅舅的。包拯不顾私情,下令逮捕堂舅,依法处以笞刑,痛打了1顿。从此,包拯的亲戚故旧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戏曲琵琶记简介



6、戏曲琵琶记简介

【简介】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5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4十2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1部经典名著。   【剧情】   书生蔡伯喈与赵5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1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5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1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1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5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5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5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5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5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5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5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1门。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