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些什么的方剧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山东的戏曲是什么

全国有些什么的方剧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全国有些什么的方剧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中国的戏曲剧种众多,据统计全国范围内有3百多个剧种。分别是: 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天津--京剧、评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 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 2人台、唐剧、武安傩戏 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 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 上党梆子、2人台、锣鼓杂戏 碗碗腔、朔州秧歌戏、 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 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 内蒙古--2人台、漫瀚剧 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 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辽西木偶戏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 汉调2簧、商洛花鼓、弦板腔 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 郃阳提线木偶戏 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京剧、吕剧、茂腔、5音戏、 柳琴戏、蓝关戏、1勾勾 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 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 怀梆、4平调、南乐目连戏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 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 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 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 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 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 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 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 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 宜黄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 闽剧、大腔戏、4平戏 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 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 花朝戏、陆丰皮影戏 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 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 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 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 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 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4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重庆--川剧、梁山灯戏 云南--云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滇剧、白剧、傣剧、彝剧 贵州--黔剧、思南花灯戏、德江傩堂戏 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 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 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 其中,除京剧是遍及全国的国剧外,其余都属于地方戏剧种。择要简述如下: 昆剧 也称昆曲,元末明初兴起于昆山,又称昆山腔。经明代魏良辅,梁伯龙革新后,盛行于世,影响甚广。昆山腔与余姚腔、海盐弋阳腔为明代4大声腔。现今仍流传于江苏、浙江、湖南、4川、上海、北京等地。 弋阳腔 简称弋(yi)腔,俗称高腔。元末明初兴起于江西弋阳。是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又吸收北曲演变而成的。明、清时流传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1。流传于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广东、4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南京、北京等地。河北梆子 曾叫过直隶(今河北)梆子、京梆子、卫(天津卫)梆子,1952年定名为河北梆子。兴起于清代,主要流布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山西中路梆子 又称晋剧,与蒲州梆子、南路梆子、北路梆子,1党梆子并称“山西4大梆子”。清代时中路梆子兴起于山西汾阳、祁县、太谷、教义、太原1带,流传于山西、内蒙古、河北北部、陕西北部。 蒲州梆子 又称蒲剧、南路梆子,兴起于山西蒲州(今运城1带),有4百多年历史。流传于山西南部以及河南、陕西、宁夏、甘肃等的部分地区。 上党梆子 又称上党宫调、东路梆子,清代兴起于山西晋城1带。其唱腔以唱梆子腔为主,兼及昆曲、卷戏、罗戏、2簧,流传于山西东南部、山东菏泽、河北永年等地 山东梆子 又称高调,兴起于清代。流传于山东菏泽、济宁、泰安等地区,以及河南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 秦腔 又称乱弹、桄桄,清初时兴起于陕西、甘肃1带,陕、甘古为秦地故称“秦腔”。主要流传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豫剧 又称河南梆子、高调,清代兴起于河南开封1带。流传于河南、山西、河北、天津、山东、安徽、陕西、甘肃等,是梆子腔系中流传最广的剧种 徽剧 原名徽调,徽戏,清代兴起于安徽南部的安庆1带。徽戏以唱吹腔、拨子、西皮、2簧为主。清中期极为盛行,当时有“无徽(指徽商)不成市,无石(指安庆府怀宁县石牌镇)不同班”、“安庆色艺最优”之说。徽戏影响甚广,遍及全国,京剧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 汉剧 清代兴起于湖北汉水流域和汉口1带,以唱西皮、2簧为主。汉剧流传甚广,对各地戏曲的发展有过积极影响。除流行于湖北省外,还流布于北京、安徽、湖北、江西、福建、广东、4川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湘剧 明清两代,高腔、昆腔、徽调、汉调流入湖南,在这些腔调的影响下,在清后期兴起以弹腔(南北路)为主,兼融高腔、低牌子、昆腔的湘剧,主要流传于长沙、湘潭等湖南中部和东部,以及江西萍乡、宜春等地 川剧 兴起于4川,用4川语音唱念,融合昆腔、高腔、胡琴脸、弹腔与灯调5种声腔。主要流传于4川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变脸”是川剧所独有的绝活 粤剧 又称广东梆簧、广府戏。以唱梆子、2簧为主。兴起于广州、佛山1带,现今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州、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也有粤剧演出 桂剧 原称桂林戏、桂班戏。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等。流传于广西桂林、吹腔等。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河池地区和湖南南部 赣剧 赣剧的前身为清代赣东北1带演出的饶河班和广信班。赣剧以演唱高腔(弋阳腔、青阳腔)为主。流传于江西南昌、上饶、景德镇、波阳等地,福建、江西邻近的地区也有演出 宜黄戏 清代兴起于江西省宜黄,流行于江西临川、饶州、赣州和闽西1带。以唱2凡(相当于2簧)、西皮、平板为主 目连戏 专演“目连救母”故事,其故事源于佛教经典。各地戏曲剧种大多演出目连故事剧目,也有专演目连的戏班和剧种。现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山西、4川等地尚有演出目连救母剧目的戏班。[ 祁剧 也称祁阳戏,清代兴起于湖南祁阳1带。流传于湖南的祁阳、衡阳、邵阳、0陵、怀化地区及赣南、广西、粤北、闽西1带。其唱腔综合了高腔、昆腔、弹戏(南北路)等 滇剧 清代兴起于云南昆明1带。流传于云南汉族聚集地及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其声腔以丝弦(滇梆子)、襄阳(西皮)、胡琴(2簧)为主 白剧 其前身是清代云南大理1带流传的“吹吹腔”。后经吸收白族曲艺“大本曲”曲调形成白剧。流布于云南大理、云龙、洱源等白族聚居区 正字戏 又称正音戏,用“中州官话”演唱。曲调以正音曲、昆曲为主,兼及乱弹、杂曲。流传于广东海丰、陆丰、潮州及闽南1带 绍剧 又称绍兴乱弹。兴起于浙江绍兴1带,流传于浙江绍兴、杭州,嘉兴地区和上海等地。其唱腔以乱弹腔为主 莆仙戏 兴起于福建莆田、仙游,流传地区除莆田、仙游外,还有福建中部和南部的兴化方言地区 大弦子戏 清代兴起,在明清俗曲基础上形成,主要流传于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1带。



2、山东的戏曲是什么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2008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流传山东为历代贸易运输的主要通道之1,山西人来山东经商为时甚早,济宁、菏泽、聊城山东梆子在明代就已有了规模宏大的山西会馆。这些山西商人,经营典当、钱庄行业,在山东境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长期定居山东,在这种形式下,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东鲁西南1代,在不少剧目中也反映出当时山西商人到鲁西南等地做买卖的情形。诸如《奇错》、《换妻》等。因此,4大古老剧种之1的“西梆”,早期流入鲁西南济宁、菏泽等地后,受到当地文化、方言、习俗的影响,加上当地及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山东梆子。据清乾隆(1736—1795)时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载:“院本之后,演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本土所近者少变之。”其中的“齐”,就是指山东。又据乾隆5十年刊印的吴长元《燕兰小谱》载:“花部4十4人”中,有于永亭(即墨人)、孟9儿(历城人)是山东人。其中孟9儿隶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结束,秀媚中颇饶英气……。其他杂部则梆子腔,俱多为京班别派。”后面的附诗中还有“筝阮调高蛙漏促,踏摇娘苦月3更”句,可知当时是用筝、阮等弹拨乐器伴奏的。所谓“京班别派”的“梆子腔”,多为山陕梆子。据嘉庆十5年(1810)刊印的留青阁小史《听春新咏西部》“金庆儿”条:“姓金名元庆,字菊人,又字绣卿,年十5,山东兖州人(大顺部)。”该条附诗说:“齐歈不唱唱秦声,怯怯玉喉度玉筝。”说明山东艺人进京后,不唱“齐歈”而改唱山陕梆子,也使用弹拨乐器(筝)伴奏。就两书所述的伴奏乐器,也与山东梆子早期用大弦(8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上述文字资料可证明,至迟在乾隆年间山东境内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东籍演员到北京演出。这1点,与山东梆子老艺人追述中的时间较接近。据资料考证,济宁财神阁的高调老班“5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1573年)以前由李翰林创办的,至今已有4百多年的历史了。为证实这段历史,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曾专门调查走访了山东梆子老艺人段广才(艺名段珩,1889年生),他讲:“听我老师张恩普说(济宁人,花脸),济宁财神阁的高调5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以前由李翰林创办,至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这个班垮了不过56十年”。另据巨野大姚班最后1代班主姚保员介绍:“姚班始建于清代,姚孔绰是第1代传人,到我山东梆子已是第9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再综合其它的1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山东梆子约在清初就相当流行了,而它的产生,则可以推溯到明代的后期。可见,时至今日,济宁东门里财神阁高调5福班,汶上县大曹班、崇圣府班,巨野县田家班、大姚班等,成班均有300多年之久,其活动范围遍及菏泽、济宁地区,以及泰安、聊城、临沂地区的许多城镇、农村。过去,不少职业班社和著名演员经常到豫东、苏北、皖北、冀南1带流动演出。山东梆子原无女演员。光绪2十6年(1900)前后,出现首批女演员,如巨野县的“女班”中,小冷儿(旦)、小景儿(旦)均是受到群众欢迎的女演员。此后,其他班社也陆续吸收女演员扮演旦行,较著名的有单县4班的王德兰、绿大褂子、红大褂子(小环),巨野县孔班的李翠喜,汶上县萱楼班的吴太云,莘县沈庄的大金等,其中大金并能唱黑脸。王绍明(红脸、黑脸)与孙致平(旦)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过标名“山东梆子”的唱片。与此同时,曾有1些山东梆子艺人去外省演出,如魏2(红脸)、么5(小生)、李2黑心(黑脸)、唐进功(艺名3托,旦)、张克明(艺名1棵葱,旦)等曾演出于江苏、河南等地。直到1930年前后,河南东部(包括开封)仍常到鲁西南邀角。当时较出色的演员有王锡堂(艺名桂花油,曹县曹家班出科,青衣花旦)、刘德润(红脸王)、黄儒秀(艺名黄娃,定陶县东3义堂出科,文武小生)、孙子高(孙3,曹县曹家班出科,黑脸)、赵义庭(曹县火神台班出科,小生)、崔云芳(女)等。但在这1时期,河南梆子(豫剧)崛起,而鲁西南1带因受连年战争影响,社会动荡不定,山东梆子的发展受到阻碍。至40年代初,1些河南梆子演员,如李金娥、徐凤云、陈素花、马金凤等都曾到菏泽地区演出,从而是山东梆子唱腔受到了河南梆子影响。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调查,山东全省4十3个梆子剧团,其唱腔很多吸收了豫西调的成分,使山东梆子的唱腔更加丰富。 [2] 近代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省仍有不少职业剧团在流动演出。业余剧团也很普山东梆子遍,仅菏泽县就有梆子业余剧团1百余个。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的统计,全省尚有4十3个梆子剧团。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组织“山东梆子剧目工作队”,对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进行挖掘整理。同年,以菏泽专署人民剧团为基础,并从济宁地区调集窦朝荣、卢胜奎等著名老艺人,在济南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山东省戏曲学校也设立了梆子科。通过整理传统剧目和创作现代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唱腔、表演、音乐伴奏等方面均有所改革和创新。1960年,山东省梆子剧团至北京汇报演出时,《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剧目受到好评。此后又先后编演了1些现代戏,如《3回船》、《前沿人家》、《老王卖瓜》、《铁马宏图》、《柳下人家》等。1982年在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省梆子剧团演出的《程咬金招亲》分别获优秀剧本创作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乐队伴奏奖,剧中主要演员获表演奖。至1983年,这1剧种除山东省梆子剧团外,梁山、郓城、巨野、泰安、肥城、新泰、曲阜、嘉祥等地,仍有专业剧团巡回演出。已传唱300余年的山东梆子,如今却成了“濒危物种”。截至到2005年,全省仅余3个剧团,即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菏泽地方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郓城山东梆子剧团。2006年山东省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山东梆子成功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给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希望。2007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党和政府重视山东梆子的发展,重新启动恢复该剧种,全省计有专业剧团: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菏泽市地方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汶上县汶上梆子剧团、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等,其中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的武兰香,李红,汶上县汶上梆子剧团的刘太华,巨野山东梆子剧团的刘秀云入围全国红梅花戏曲大赛总决赛 并获得金花大奖。又于2007年12月成立了山东梆子专业委员会,使该剧种重获生机。



3、全国有些什么地方剧种?它们各然有什么特点?

中国的戏曲剧种众多,据统计全国范围内有3百多个剧种。分别是: 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天津——京剧、评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 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 2人台、唐剧、武安傩戏 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 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 上党梆子、2人台、锣鼓杂戏 碗碗腔、朔州秧歌戏、 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 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 内蒙古——2人台、漫瀚剧 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 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辽西木偶戏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 汉调2簧、商洛花鼓、弦板腔 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 惷阳提线木偶戏 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京剧、吕剧、茂腔、5音戏、 柳琴戏、蓝关戏、1勾勾 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 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 怀梆、4平调、南乐目连戏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 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 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 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 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 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 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 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 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 宜黄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 闽剧、大腔戏、4平戏 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 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 花朝戏、陆丰皮影戏 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 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 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 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 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 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4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重庆——川剧、梁山灯戏 云南——云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滇剧、白剧、傣剧、彝剧 贵州——黔剧、思南花灯戏、德江傩堂戏 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 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 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 其中,除京剧是遍及全国的国剧外,其余都属于地方戏剧种。择要简述如下: 昆剧 也称昆曲,元末明初兴起于昆山,又称昆山腔。经明代魏良辅,梁伯龙革新后,盛行于世,影响甚广。昆山腔与余姚腔、海盐弋阳腔为明代4大声腔。现今仍流传于江苏、浙江、湖南、4川、上海、北京等地。 弋阳腔 简称弋(yi)腔,俗称高腔。元末明初兴起于江西弋阳。是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又吸收北曲演变而成的。明、清时流传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1。流传于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广东、4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南京、北京等地。河北梆子 曾叫过直隶(今河北)梆子、京梆子、卫(天津卫)梆子,1952年定名为河北梆子。兴起于清代,主要流布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山西中路梆子 又称晋剧,与蒲州梆子、南路梆子、北路梆子,1党梆子并称“山西4大梆子”。清代时中路梆子兴起于山西汾阳、祁县、太谷、教义、太原1带,流传于山西、内蒙古、河北北部、陕西北部。 蒲州梆子 又称蒲剧、南路梆子,兴起于山西蒲州(今运城1带),有4百多年历史。流传于山西南部以及河南、陕西、宁夏、甘肃等的部分地区。 上党梆子 又称上党宫调、东路梆子,清代兴起于山西晋城1带。其唱腔以唱梆子腔为主,兼及昆曲、卷戏、罗戏、2簧,流传于山西东南部、山东菏泽、河北永年等地 山东梆子 又称高调,兴起于清代。流传于山东菏泽、济宁、泰安等地区,以及河南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 秦腔 又称乱弹、桄桄,清初时兴起于陕西、甘肃1带,陕、甘古为秦地故称“秦腔”。主要流传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豫剧 又称河南梆子、高调,清代兴起于河南开封1带。流传于河南、山西、河北、天津、山东、安徽、陕西、甘肃等,是梆子腔系中流传最广的剧种 徽剧 原名徽调,徽戏,清代兴起于安徽南部的安庆1带。徽戏以唱吹腔、拨子、西皮、2簧为主。清中期极为盛行,当时有“无徽(指徽商)不成市,无石(指安庆府怀宁县石牌镇)不同班”、“安庆色艺最优”之说。徽戏影响甚广,遍及全国,京剧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 汉剧 清代兴起于湖北汉水流域和汉口1带,以唱西皮、2簧为主。汉剧流传甚广,对各地戏曲的发展有过积极影响。除流行于湖北省外,还流布于北京、安徽、湖北、江西、福建、广东、4川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湘剧 明清两代,高腔、昆腔、徽调、汉调流入湖南,在这些腔调的影响下,在清后期兴起以弹腔(南北路)为主,兼融高腔、低牌子、昆腔的湘剧,主要流传于长沙、湘潭等湖南中部和东部,以及江西萍乡、宜春等地 川剧 兴起于4川,用4川语音唱念,融合昆腔、高腔、胡琴脸、弹腔与灯调5种声腔。主要流传于4川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变脸”是川剧所独有的绝活 粤剧 又称广东梆簧、广府戏。以唱梆子、2簧为主。兴起于广州、佛山1带,现今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州、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也有粤剧演出 桂剧 原称桂林戏、桂班戏。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等。流传于广西桂林、吹腔等。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河池地区和湖南南部 赣剧 赣剧的前身为清代赣东北1带演出的饶河班和广信班。赣剧以演唱高腔(弋阳腔、青阳腔)为主。流传于江西南昌、上饶、景德镇、波阳等地,福建、江西邻近的地区也有演出 宜黄戏 清代兴起于江西省宜黄,流行于江西临川、饶州、赣州和闽西1带。以唱2凡(相当于2簧)、西皮、平板为主 目连戏 专演“目连救母”故事,其故事源于佛教经典。各地戏曲剧种大多演出目连故事剧目,也有专演目连的戏班和剧种。现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山西、4川等地尚有演出目连救母剧目的戏班。[ 祁剧 也称祁阳戏,清代兴起于湖南祁阳1带。流传于湖南的祁阳、衡阳、邵阳、0陵、怀化地区及赣南、广西、粤北、闽西1带。其唱腔综合了高腔、昆腔、弹戏(南北路)等 滇剧 清代兴起于云南昆明1带。流传于云南汉族聚集地及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其声腔以丝弦(滇梆子)、襄阳(西皮)、胡琴(2簧)为主 白剧 其前身是清代云南大理1带流传的“吹吹腔”。后经吸收白族曲艺“大本曲”曲调形成白剧。流布于云南大理、云龙、洱源等白族聚居区 正字戏 又称正音戏,用“中州官话”演唱。曲调以正音曲、昆曲为主,兼及乱弹、杂曲。流传于广东海丰、陆丰、潮州及闽南1带 绍剧 又称绍兴乱弹。兴起于浙江绍兴1带,流传于浙江绍兴、杭州,嘉兴地区和上海等地。其唱腔以乱弹腔为主 莆仙戏 兴起于福建莆田、仙游,流传地区除莆田、仙游外,还有福建中部和南部的兴化方言地区 大弦子戏 清代兴起,在明清俗曲基础上形成,主要流传于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1带全国有些什么地方剧种,各有什么特点 24小时评论排行头条推荐   赵亦琪认为张默交友不慎,“可能得罪了什么人,被‘点水’了。”但他对这事还是比较乐观,“张默还年轻,如果他吸取教训,金属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其实在过年前,就有记者接获消息指,在1月20日,上海有色金属网首页1般公司年前上班的最后1天中午,Ella突然现身男友赖斯翔位于台北101大楼内的办公室准备等他下班,不料成了所有员工频频关注的焦点,甚至还被拱上台逼问婚期,因而她点头承认婚期就在今年。随后在1月26日,Ella才在微博大方公布婚讯。全国有哪些地方剧种,各有什么特点? 其他回答:地方剧种吧,大约360个左右。 评论53条 全国有那些地方剧种,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4、全国有些什么的方剧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中国的戏曲剧种众多,据统计全国范围内有3百多个剧种。分别是:   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天津——京剧、评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   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   2人台、唐剧、武安傩戏   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   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   上党梆子、2人台、锣鼓杂戏   碗碗腔、朔州秧歌戏、   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   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   内蒙古——2人台、漫瀚剧   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   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辽西木偶戏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   汉调2簧、商洛花鼓、弦板腔   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   郃阳提线木偶戏   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京剧、吕剧、茂腔、5音戏、   柳琴戏、蓝关戏、1勾勾   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   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   怀梆、4平调、南乐目连戏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   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   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   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   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   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   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   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   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   宜黄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   闽剧、大腔戏、4平戏   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   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   花朝戏、陆丰皮影戏   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   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   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   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   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   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4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重庆——川剧、梁山灯戏   云南——云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滇剧、白剧、傣剧、彝剧   贵州——黔剧、思南花灯戏、德江傩堂戏   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   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   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   其中,除京剧是遍及全国的国剧外,其余都属于地方戏剧种。择要简述如下:   昆剧也称昆曲,元末明初兴起于昆山,又称昆山腔。经明代魏良辅,梁伯龙革新后,盛行于世,影响甚广。昆山腔与余姚腔、海盐弋阳腔为明代4大声腔。现今仍流传于江苏、浙江、湖南、4川、上海、北京等地。   弋阳腔简称弋(yi)腔,俗称高腔。元末明初兴起于江西弋阳。是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又吸收北曲演变而成的。明、清时流传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1。流传于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广东、4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南京、北京等地。河北梆子曾叫过直隶(今河北)梆子、京梆子、卫(天津卫)梆子,1952年定名为河北梆子。兴起于清代,主要流布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山西中路梆子又称晋剧,与蒲州梆子、南路梆子、北路梆子,1党梆子并称“山西4大梆子”。清代时中路梆子兴起于山西汾阳、祁县、太谷、教义、太原1带,流传于山西、内蒙古、河北北部、陕西北部。   蒲州梆子又称蒲剧、南路梆子,兴起于山西蒲州(今运城1带),有4百多年历史。流传于山西南部以及河南、陕西、宁夏、甘肃等的部分地区。   上党梆子又称上党宫调、东路梆子,清代兴起于山西晋城1带。其唱腔以唱梆子腔为主,兼及昆曲、卷戏、罗戏、2簧,流传于山西东南部、山东菏泽、河北永年等地   山东梆子又称高调,兴起于清代。流传于山东菏泽、济宁、泰安等地区,以及河南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   秦腔又称乱弹、桄桄,清初时兴起于陕西、甘肃1带,陕、甘古为秦地故称“秦腔”。主要流传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高调,清代兴起于河南开封1带。流传于河南、山西、河北、天津、山东、安徽、陕西、甘肃等,是梆子腔系中流传最广的剧种   徽剧原名徽调,徽戏,清代兴起于安徽南部的安庆1带。徽戏以唱吹腔、拨子、西皮、2簧为主。清中期极为盛行,当时有“无徽(指徽商)不成市,无石(指安庆府怀宁县石牌镇)不同班”、“安庆色艺最优”之说。徽戏影响甚广,遍及全国,京剧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   汉剧清代兴起于湖北汉水流域和汉口1带,以唱西皮、2簧为主。汉剧流传甚广,对各地戏曲的发展有过积极影响。除流行于湖北省外,还流布于北京、安徽、湖北、江西、福建、广东、4川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湘剧明清两代,高腔、昆腔、徽调、汉调流入湖南,在这些腔调的影响下,在清后期兴起以弹腔(南北路)为主,兼融高腔、低牌子、昆腔的湘剧,主要流传于长沙、湘潭等湖南中部和东部,以及江西萍乡、宜春等地   川剧兴起于4川,用4川语音唱念,融合昆腔、高腔、胡琴脸、弹腔与灯调5种声腔。主要流传于4川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变脸”是川剧所独有的绝活   粤剧又称广东梆簧、广府戏。以唱梆子、2簧为主。兴起于广州、佛山1带,现今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州、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也有粤剧演出   桂剧原称桂林戏、桂班戏。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等。流传于广西桂林、吹腔等。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河池地区和湖南南部   赣剧赣剧的前身为清代赣东北1带演出的饶河班和广信班。赣剧以演唱高腔(弋阳腔、青阳腔)为主。流传于江西南昌、上饶、景德镇、波阳等地,福建、江西邻近的地区也有演出   宜黄戏清代兴起于江西省宜黄,流行于江西临川、饶州、赣州和闽西1带。以唱2凡(相当于2簧)、西皮、平板为主   目连戏专演“目连救母”故事,其故事源于佛教经典。各地戏曲剧种大多演出目连故事剧目,也有专演目连的戏班和剧种。现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山西、4川等地尚有演出目连救母剧目的戏班。[   祁剧也称祁阳戏,清代兴起于湖南祁阳1带。流传于湖南的祁阳、衡阳、邵阳、0陵、怀化地区及赣南、广西、粤北、闽西1带。其唱腔综合了高腔、昆腔、弹戏(南北路)等   滇剧清代兴起于云南昆明1带。流传于云南汉族聚集地及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其声腔以丝弦(滇梆子)、襄阳(西皮)、胡琴(2簧)为主   白剧其前身是清代云南大理1带流传的“吹吹腔”。后经吸收白族曲艺“大本曲”曲调形成白剧。流布于云南大理、云龙、洱源等白族聚居区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用“中州官话”演唱。曲调以正音曲、昆曲为主,兼及乱弹、杂曲。流传于广东海丰、陆丰、潮州及闽南1带   绍剧又称绍兴乱弹。兴起于浙江绍兴1带,流传于浙江绍兴、杭州,嘉兴地区和上海等地。其唱腔以乱弹腔为主   莆仙戏兴起于福建莆田、仙游,流传地区除莆田、仙游外,还有福建中部和南部的兴化方言地区   大弦子戏清代兴起,在明清俗曲基础上形成,主要流传于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1带。



5、全国有些什么的方剧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6、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1,有什么特色?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戏曲剧种之1,戏中“影人”是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的设计,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而成。人物脸谱和服饰造型生动形象,或纯朴粗犷,或细腻浪漫,或夸张幽默。再加上流畅的雕镂,艳丽的着色,达到了通体透剔、4肢灵活的艺术效果。影人” 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合唱腔配合,便成为“1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辽宁的皮影戏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陕西赴辽东戍边的士兵带入的。清代的《滦州影戏小史》记述:明末时期,皮影戏在“长白黑水间颇盛行焉,满洲人尤悦之”。清代嘉庆年间,河北唐山地区的滦州皮影和山东的登州皮影也传入东北,于是东北的皮影戏开始形成了东北影(本地影)、滦州影和登州影(南口影)3个流派。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比比皆是。1乡1市有23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1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泰山皮影戏是我国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戏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1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据长辈的长辈讲,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是谁第1个把皮影戏传到泰山已无从考究。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乍1看,皮影与杂耍无异,不过几个镂空的皮人儿被人比划。可你不要小瞧了这几个小人儿,唱起整本的大戏来3天3夜都不含糊,啥热闹唱啥。在早时泰山脚下的皮影戏班有十几个,活跃在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非常受欢迎。

相似内容
更多>